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某学习小组就历史课上的某一主题展开研究,搜集到一系列相关论文,论文题目有:《墨西哥音乐文化与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发展》《美国文化种族主义的内涵和实质》《论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该为(       
A.全球联系建立B.文明多元起源
C.文明交流互鉴D.殖民文化侵略
2 . 下图是瑞典卓宁霍姆宫的中国宫外观设计和精美的内饰图,它于1766年建造,并于199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宫顶仿中国宫殿,宫内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是18世纪自凡尔赛宫得到灵感的北欧王家居所的最佳样本。该建筑(     

A.是西学东渐的重要成果之一B.是十八世纪欧洲建筑风尚的代表
C.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于世D.体现了文化遗产遵循的保护原则
3 . 16世纪,钟表由澳门传人中国内地。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要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这反映了钟表的传人(     )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B.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C.催生了时间经济的观念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4 . 茶叶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率10万精锐骑兵进犯京师,史称“庚戌之变”。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正是今天看来如此平凡的茶叶……随着茶的传播,华夏与番夷有了更深入的往来,通过贸易饵诱、文化渗透,最终在心理上获得西边少数民族的认同,中心也随着茶的传播而发生空间上的迁移,最后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通过茶传播、贸易、饮用而形成的藩篱,实非修筑的长城和其他防御建筑工事可比。防御工事实际上是目所能及的山河界限。在文化形态上,这是一种隔绝、封闭与保守的文化形态,阻挡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但茶可以跨越看得见的疆域,抵达那些看不见的极边之地。

材料二   茶叶改变了英国的社会阶层,尤其是下午茶会和茶馆的出现,几乎起到了重塑英国文明的作用。英国的饮茶风气最先在上层社会的贵妇中传开,然后被中产阶级妇女所接受。在英国早期的酒馆和咖啡馆里,只能看到男人的身影,英国妇女还曾发起过抵制咖啡的运动,她们认为咖啡带坏了英国男人,让他们彻夜不归。但茶叶不一样,性情温和,适合妇女和小孩。手握茶壶的女人就好比拿着刀剑的武士,参与的人只能屈服于她。这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材料三   2005年,立顿销售了360亿个茶包、7万吨茶叶,产品打入了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销售额突破了15亿英镑(约合28亿美元)。而其在研究经费上的投入同样惊人,每年占销售额的0.7%。涉及顾客饮茶的习惯、饮茶的流行趋势,如何沏茶,顾客对茶叶颜色、味道、包装形式的喜好,影响顾客茶叶选择的原因……全世界每年茶叶需求量达300万吨,供应量达350万吨。中国每年产茶120万吨,仅有30万吨出口,虽然产茶面积世界第一,但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却较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重林等《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明朝为防御蒙古采取的军事措施,并分析茶叶在明朝边疆治理中所起的作用。
(2)列举两例茶叶对欧洲国家文化习俗的“重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饮茶风尚席卷欧洲的时代背景。
(3)对于以立顿为代表的跨国公司,人们评价不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围绕当今世界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中国茶叶发展的现状,写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8-29更新 | 171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深研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和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影响了中华文化。汉唐时期对域外文化的吸收消化,促进了盛世的出现;唐宋时期中华文化的远播,又影响着东南亚诸国的发展进程。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历史作用。反过来,历史上有许多一度相当发达的文明,由于与其他地区的隔绝,最终衰落甚至灭亡。

——摘编自吴平《中国概况》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通过自身努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亚洲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创造了奇迹,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把握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脉搏,找准地区国家的利益契合点,适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与东盟“2+7合作框架”等一系列重要倡议。

——摘编自杜月明《中国道路开启全球治理新模式》

材料三   面对今日世界共同的难题,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实现和谐生态的必然途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建立健康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以民为本,仁者爱人”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基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确保我们生活的世界既和平稳定又丰富多彩的根本保证。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宋中外(域外)文化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6 . 各国文化随着商品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年,中国茶叶传入俄国,1638年以后,茶叶逐渐在宫廷贵族中推广,俄国逐渐形成饮茶之风。……晋商利用自身资本以及与俄商在北京合作的经验优势,开启中俄“万里茶道”近200年的辉煌。……1792年《恰克图市约》所言,“恰克图互市于中国初无利益,大皇帝喾爱众生,不容尔国小民困窘,……是以允行”。

——赵海涛《海洋视野下的中外茶路变迁》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之前,俄商虽然垄断陆路茶叶贸易,但成本过高,受到英国走私茶叶的冲击。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与《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签订,俄商得以长驱直入中国内地采购茶叶形成产业性垄断,在汉口、九江、福州就近制作砖茶回输俄国,并于新疆、内蒙古一带沿途洒卖,由于享有极优惠的税率,该线的茶叶出口额稳居输俄华茶总额的一半以上,1878年更是占到输俄华茶的81.9%。19世纪末,随着轮船、铁路等运输工具的运用,俄国采取海运及轮船—铁路联运的新模式,“万里茶道”获得新的发展。

——选编自《张应龙:略论近代中俄茶叶贸易》


材料三   在第五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市长峰会上,来自三个国家80个节点城市的政府代表、10余个国际国内组织、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等,就复兴万里茶道、加强城市间合作进行交流,共商经贸文化合作大计。“一带一路”提出了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其中之一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刑广程认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构建就是现代版的“万里茶道”。

——新闻稿《中蒙俄致力复兴“万里茶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1)比较材料一、二茶叶贸易的性质有何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表格,这一阶段万里茶道获得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现代中国茶叶贸易发展可以借助哪些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印欧人的迁徙示意图


——摘自罗三洋《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

材料二   1415年,葡萄牙人在北非摩洛哥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殖民据点,揭开了近代殖民主义的序幕,接踵而来的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瑞典等国也开始了全球性的殖民活动。从非洲到美洲,从亚洲到澳洲(大洋洲),到处都留下了殖民者的足迹。从16世纪起,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采取重商主义政策,鼓励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8世纪中叶以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摆脱了传统的农耕经济,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输出商品,从而对固守农本的其他国家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西方资本主义挟此优势向世界各地进行了猛烈的血与火的扩张,到处门户洞开,成为资本的国际市场、原料和劳动力供应地。美洲、非洲、西亚、南亚、西南太平洋诸岛、大洋洲先后沦为殖民地。

——摘缟自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

材料三   二战为战后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比如二战削弱了欧洲宗主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导致其对殖民地附属国控制能力下降。二战促进了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对战后世界乃至当今社会都有重大影响,它不仅促进战后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促使欧洲主宰的国际体系扩展成为全球国际体系,而且还为后冷战时代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印欧人迁徙的方向和范围;结合所学,指出其迁徙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的角度,分别概括15~16世纪、18~20世纪初两个阶段“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指出“农耕世界”丧失“优势”的根源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周际政治格局的角度分析“二战”如何为战后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综合材料一二三,综括“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的必由之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