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亚季风带的充沛降水与华北、江淮与江南的辽阔冲积平原的优良宜农条件,使东亚大陆很早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规模巨大的人口——经济——文明复合体。中华文明的独创性与高度发展水平,使古代中国人有很强的自信心与包容性,不畏惧开放,乐于与其他民族交往,并学习其优秀成果。中华文明史上也没有跨洋越海侵夺他人国土财富、划分势力范围的弱肉强食传统。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各国人民不畏旅途艰险往来于东西之间,“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的。

——摘编自郭建龙《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

材料二   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要在现有的国际规则下和平发展,寻求新的生长空间的。从中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极其巨大的生产力。而过去那种靠投资、出口,不计资源、环境与劳动力消耗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从国际条件看,既往一二百年中,世界形成了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与多数发展中国家对立的局面,西方国家从未真正关心过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福祉。这些国家若能选择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不但能改善其本国的经济,也创造了更大的社会需求,进而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成长空间。

——摘编自梁昊光、张耀军《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丝绸之路”开通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汉代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措施。
2024-02-21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至18世纪,中西间贸易往来频繁。当时欧洲的紧身胸衣、裙撑和束腰等设计元素被引入中国,成为上层社会女性的时尚追求。欧洲人对来自中国的奇异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绣花等工艺近乎狂热的好奇和热衷。法国的朱里欧·莱蒙多·马萨里诺主教拥有十件在法国巴黎定制的中式彩色唕叽面料的服装。真丝面料制成的华托裙,也常常出现在法国画家让·安托万·华托笔下,这种裙子装饰有中国特有的纹样图案,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调,是当时很多欧洲贵族妇女喜爱穿着的服饰。法国还设立了一些中国舞场、中国娱乐剧院等。以穿着中国式服装为主要特征的化妆舞会首先在巴黎和维也纳出现,之后迅速在欧洲宫廷普及。到18世纪中期,中国服饰装扮的化妆舞会在欧洲变得非常普遍,一度晋升为欧洲大众的时尚活动。

——摘编自陈霞、李遵《西方镜像中的中国风纺织与服装艺术考》等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放开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进一步为近代纺织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中国传统服饰的质料比较单一,主要有土布、丝绸、皮毛等。进入20世纪之后,新军的服饰被大量的绿营城防官兵模仿,通商口岸的少年纷纷模仿出洋归国的留学生穿着洋装,新政以来军、警、学界易服的举动,导致了服制材料发生了剧变。西式服饰主要用洋布、呢革,国内既不能生产也不会缝制,只得依赖进口。这就导致了西式服饰价格昂贵,而且随着易服的进行,导致国内洋货一时泛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纺织业。殆至民国成立之后,这种混乱的局面依旧没有根本的改变。当时的有识之士无不担忧地指出: “自政府改装以来,风气所趋,官民竞用外货,以致绸缎废弃,工商歇业。资本日益消耗,劳动者多有流亡,为他人开绝大之道场。”

——摘编自李超《清末民初服饰变革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外服饰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洋装传入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欧洲机械钟表通过商贸途径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机械钟表在明清时代主要局限于天学领域,清代钦天监则已多用机械钟表计时;装饰功能的“玩具”或许是清代机械钟表最常见的社会身份。明清钟表那些精致、复杂的自动显时功能是会让人心旷神怡、兴趣盎然的。礼品则是明清时期钟表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用,无论是在国际外交场合,还是君臣间的贡献、赏赐,乃至亲友间的馈赠,机械钟表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晚清时代,伴随着西洋钟表的大量流入,西方的 hms(时、分、秒)制在中国进一步流传开来,到了19世纪后半叶,钟表在社会中层已达到了一定的普及率。

——摘编自任杰《中国近代时间计量探索》

材料二   我国早期国产表设计均仿自外国表,以瑞士表为主。1966年,天津手表厂设计研发出我国第一只摆脱仿制机芯手表——“东风牌”手表。这一时期民用表设计的装饰题材多取自体现爱国爱党,反映人民当家作主以及向往新生活的内容,阳刚、健康、粗犷的工人、农民、战士形象主导了这一时期社会主流审美。至七十年代民用表的用户群开始迅速扩大,民用表已然成为大众化的日用工业品四大件之一。在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背景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延长使用寿命,以充实市场上民用表的数量供应,及降低用户民用表更新频率,成为该时期的民用表功能设计需要突破的首要问题。民用表初创期的积累为我国民族制表业在下一阶段的成功调整转型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黄舟子《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机械钟表从晚明到近代不断涌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产民用表在初创时期的设计特点,并简析国家大力发展民用表的时代价值。
4 . 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茶叶成为世界性饮品的过程,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到了宋代,武夷茶开始成为贡茶,民间饮茶风气盛行。明清时期,武夷茶区盛产武夷岩茶、红茶、绿茶,还有许多珍贵的名丛茶树……在鸦片战争前,其茶叶就主要用于外销,形成了两条著名的“万里茶路”。一是北上俄罗斯的陆上茶路;二是“独口通商”时期运往“广州十三行”的茶路。五口通商后,则主要是远贩欧美,武夷山茶业进入历史巅峰时期。但好景不长,武夷山茶叶在近代逐步衰落。

——摘编自石涛《近世以来世界茶叶市场与中国茶业》等文

材料二   茶于17世纪上半叶传入英国,当时的广告重在宣传饮茶非同一般的益处,几乎将其视为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后来的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喜好饮茶,饮茶在宫廷中蔚然成风,贵族受其影响亦加以模仿。至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中产阶级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据C.H.丹耶在1893年认为“茶甚至成为农业劳动者的经常性饮品”。176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数量已达4,425,731磅,1784年进一步增至10,148,257磅。走私数量也颇为惊人,有人认为走私茶占有2/3市场。英国人的饮茶偏好在18世纪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社会中存在专门人士对饮茶时添加砂糖与牛奶(乳类)进行了精细化探究。“下午茶”在英国社会白渐流行起来。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夷山茶叶生产特点,并分析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促进饮茶之风在英国流行的因素及本土化的表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

——摘编自车乒、蓝江湖《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和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影响了中华文化。汉唐时期对域外文化的吸收消化,促进了盛世的出现;唐宋时期中华文化的远播,又影响着东南亚诸国的发展进程。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历史作用。反过来,历史上有许多一度相当发达的文明,由于与其他地区的隔绝,最终衰落甚至灭亡。

——摘编自吴平《中国概况》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通过自身努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亚洲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创造了奇迹,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把握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脉搏,找准地区国家的利益契合点,适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与东盟“2+7合作框架”等一系列重要倡议。

——摘编自杜月明《中国道路开启全球治理新模式》

材料三   面对今日世界共同的难题,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实现和谐生态的必然途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建立健康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以民为本,仁者爱人”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基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确保我们生活的世界既和平稳定又丰富多彩的根本保证。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宋中外(域外)文化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马古道”的概念源于唐代的茶马互换交易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向西南地区进行茶叶运输、茶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将滇、川、青、藏四个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茶马古道”这一概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茶马古道经历历史变迁在清朝开始衰败,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在这条古道上附着各族文化,如西双版纳傣族的贝叶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白族的本主文化、藏族的雪域文化等,各族文化通过这条古道进行融合、发展。

——摘自郭志清《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藏传佛教于11世纪后由康巴地区传入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在我国仅云南独有,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各国,据史料记载,约在1世纪初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佛教的三大系在“茶马古道”上相交汇,佛教的各系又和传播地区的原始宗教相交汇,使这里的宗教多元化。

——摘自木永顺《论“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   1718世纪区欧洲大陆掀起的这股“中国热”,从宫廷贵族蔓延到普通大众,中国精美贵重的丝绸与器物是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的,但宫廷贵族追捧的饮茶之风在民间普及开来,英国社会一改酗酒的靡靡之风,开创一股文明绅士的饮茶风尚,中国茶所传递的精致典雅的东方美学和美容养颜的功效为西方女性所推崇备至,在饮茶皇后、女王、伯爵夫人等人的推介下,宫廷茶会和下午茶让贵族千金和劳动妇女都有了饮茶社交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提高了欧洲妇女的社会地位。到18世纪末,饮茶在英国已经相当普及。

——摘编自盛敏《近代中国茶文化向西欧的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马古道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三分析17—18世纪欧洲“饮茶热”出现的原因。
2023-07-22更新 | 77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唐以降,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通道。由于北方民族的兴起和立国,遮断了中原特别是南宋通往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使陆上丝绸之路彻底衰落。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哈里发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横空出世,新兴的阿拉伯帝国从诞生之日起便有重商血统,地理位置处于波斯湾、地中海和印度洋交汇处,阿拉伯商人成为沟通东西方的信使。南宋工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陶瓷、丝绸等手工业产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使农商并重的经济结构初步成型,迫切需要找到外贸出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   美洲和取道好望角而至东方航线的发现意义重大。葡萄牙人以欺骗手段获得在澳门的驻舶贸易权;西班牙大帆船贸易发展迅速;荷兰占据台南,逐步形成新的贸易图;法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但到19世纪初叶,这些先前对华贸易的重要国家却退出中国市场。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长期的恶性开采使美洲银矿日渐枯竭,大部分欧美国家已无法获取较多白银来和中国进行茶叶交换,只得不情愿地淡出中国市场。而英国在印度启动大规模的鸦片种植购销政策和垄断专营制度,鸦片成为英国人交换中国茶叶的主要替代品。

——摘编自郭卫东《19世纪初叶欧美国家对华贸易反差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主导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列强对华贸易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3-06-07更新 | 192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第三中学等校2023届高三选择考预测卷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得到拯救。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

——摘编自王倩《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材料二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022-11-2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促进了贸易的不断扩大,也为物质、技术、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的航海探险和建立殖民帝国使局限在狭隘范围内的地中海贸易扩展成为世界性的事业。意大利城市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从此默默无闻,而里斯本、利物浦和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船只汇集,商人的货物架上堆满了商品。除了东方的香料和纺织品以外,现在又有了北美洲传入的土豆、烟叶和玉蜀黍,西印度群岛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从西半球大量运进白糖、咖啡、大米和棉花,使这些物品不再成为奢侈物件。

——摘编自【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消费文化已经被输往世界各地,尤其是通过广告。因此,旧金山、萨拉热窝、北京的人们,都穿着蓝色牛仔裤和T恤衫……麦当劳、必胜客这样的快餐店在世界各地出售着它们标准化的食品……全球化的进程在与文化相联系时,经常被简化为全球的“美国化”或者“麦当劳化”。文化的交流是如此的单向吗?文化的全球化如何揭示了一种对形象、观念和产品的更复杂的共享?

——摘自杰里·本特利《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以近代中西方服饰变化为例说明“文化的交流和共享是一种双向的现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