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4 道试题
1 . “安立甘派”的托马斯·B·马考莱认为英国文化优越于印度文化,主张用英国文化取代印度文化;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主张继承并发扬印度文化,赋予印度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二者的争论本质上体现了(     
A.文化殖民与民族文化复兴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B.马考莱的主张实际上是文化殖民的一种表现
C.提拉克借助传统文化激发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
D.英国文化侵略对印度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16世纪以来全球联系加强,中西文化交流随之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中国热"风行欧洲。这场风潮体现为欧洲追捧中国的用品、器具以及赞扬和推崇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等。然而欧洲"中国热"对中国形象的构建,只是欧洲人依据自身的文化认知、审美趣味及政治需要而塑造出来的杨永平《16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及启示》

材料二   但是“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赫尔德认为“这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材料三   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我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来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年)

以“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论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05526日,拿破仑在米兰接过了旧日伦巴底王尊贵的王冠,成为意大利(北部)王。他引入了《拿破仑法典》,又以富有的省份来补助穷困的省份,使人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他答应要使“我的意大利子民……成为全欧洲赋税最轻的人民”。拿破仑在意大利组织了极具绩效的官方机构,并进行了规模广泛的公共工程,修筑了道路、运河、公园、住宅和学校,革新了狱政及刑法,鼓励发展音乐和艺术。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拿破仑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战争与文化”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1914年以前,印度政治一直处于“平淡乏味”的状态,然而当一战爆发后,印度国大党即宣称“我们(实现自治)的时候到了”。这反映出一战(     
A.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崩溃B.使英国殖民统治彻底瓦解
C.引发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D.激发了印度民族自决意识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6世纪,马丁•路德通过用德语翻译拉丁文《圣经》,创造了优美的文学语言,并借当时刚出现的新印刷技术,极大推动了德语的传播和普及。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一方面在德意志传播了法国的民族主义观念,另一方面在抗击侵略过程中德意志人的向心力得以升华。这两个事件均(       
A.促进统一进程B.强化君主权威
C.推动文化融合D.增强民族认同
今日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最新模拟(三)历史试题
6 . 留学是指去母国以外的国家接受各类教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23年日本留学生、学问僧等人称颂“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建议日本政府重用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建立以大唐为蓝本,“法式备定”的封建国家。从唐太宗贞观四年到唐昭宗乾元元年,日本共正式派出19批使节。留学生全部随遣唐使入唐,均为经过日本朝廷精心挑选,有较高素养的人才。日本留学生分散在国子监六馆学习儒学、文学、佛学、律令等各种课目,其生活费由唐朝政府补助。留学生的习业内容有明确分工,有意从不同方面吸取借鉴唐朝文明成果,补日本之短。

——摘编自姚嶂剑《遣唐使: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略》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大力倡导留学日本之效,“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1896年清朝首次向日本派遣十三名留学生,1906年留日学生数达到八千多名。日本逐渐成为中国接触西方和日本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的窗口。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等翻译团体,翻译了国外大量政治、文史、军事、理工、农业、医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革命舞台的一部分。黄兴曾是官费留日学生,1904年谋划起义失败后又与宋教仁等一同亡命日本。留日学生视黄兴等为英雄,追随的人甚多。

——摘编自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赴唐留学活动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中国赴日留学活动的背景和积极作用。
7 . 德意志海德堡的作家约瑟夫·格雷斯于1807年出版了《德意志人民丛书》,勃伦塔和阿尼姆于1808年出版了民间抒情诗《少年的魔笛》,他们都力图从文学方面揭示德意志历史的意义。正如施泰因所说,这些作品“主要燃起了后来赶走法国人的那种德意志火焰”。据此可知(     
A.启蒙思想推动德国国家政权构建B.德国学者引领了出版行业的升级
C.德意志人借助文学宣扬民主精神D.拿破仑战争激发了德国民族觉醒
今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1914年,在日本军政各方的支持下,许多日本知识分子来华“学术考查”。学者涩川玄耳力荐日本人以此为契机开展对“支那”各方面的研究;佛教史专家常盘大定则呼吁日本佛教徒应以研究中国为使命,整理研究中国的佛教文化;建筑史专家关野贞多次到访中国,大量收购民间所藏文物。这些活动(     
A.保护了中国的文化古迹B.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交融
C.助力了日本的殖民侵略D.提高了中国的考古水平
今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1798年,拿破仑在军事征服埃及期间,创建了埃及科学院,来自法国的科学家和学者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拿破仑还按照资产阶级的方式组建行政机构,成为中东历史上首次代议民主制的尝试。这些措施(     
A.意在改变埃及的落后状况B.有利于埃及的社会转型
C.中断了埃及文化独立发展D.推动了埃及的民族解放
今日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作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政治概念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其内涵指涉呈现出丰富而多变的历史图景,见下表。

中国古代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指葱岭以东地区,有时也指包括中西亚、印度、东欧和北非在内的大片地区。“西洋”一词首先出现在五代,范围逐步扩展到印度及非洲东部。明末清初“西洋”指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各国。
晚清与民国初年“西方”不仅仅是地理范围上的欧洲、美洲,还包含了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期间,“西方”概念具有双重内涵指向即作为侵略者而被谴责的“西方”和动员西方无产阶级进行世界革命的“西方”。
抗日战争期间,将“西方”概念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和“西方法西斯”。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反思近代以来中国先进仁人志士向“西方”探寻的救国救民的道路,“西方”主要作为被反思的对象出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西方”概念在国内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而进行批判的对象,也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在国际上,是与亚非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
改革开放新时期“西方”概念主要是指经济上“西方”,形成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西方开放”,“同西方世界合作”,“不能照搬西方”等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并形成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世界历史角度审视西方发展”,“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共同发展”等概念。

——摘编自黄晓娟、胡国胜等《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

围绕“西方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话语变迁”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至少三个历史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今日更新 | 133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