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与中国基督教史上的大事。其中,利玛窦(15521610年)又是耶稣会在华逐渐摸索并形成较为有效的传教策略的关键人物,其传教策略的关键就是积极自觉地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态势,向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传教。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明末清初由天主教耶稣会充当中介的中西文化交流可谓成果丰硕,不仅输入了当时西方的宗教与人文思想、西洋科技,还助推了东学西渐,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充满自然理性精神的思想资源,例如,启蒙大师伏尔泰赋诗礼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称中国的宗教是理性的宗教。

——摘编自孙尚扬《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材料二18日至9日,中国驻光州总领事表示,领区各孔子学院(课堂)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当地民众欢迎,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也是韩国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他期待,新的一年,领区孔子学院(课堂)能够在培养和激发学员和学生对中国语言及文化兴趣方面有新的举措,为促进领区韩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中国侨网2020114日电《中国驻光州总领馆举办领区孔子学院工作交流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的社会背景及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深受海外民众欢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和当前孔子学院在海外发展产生的共同历史价值。
2 .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古代中国和现代美国都曾在构建国际秩序方面发挥过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夷观作为中国传统的外交观,主张中国的统治者是“天下共主”,对外采用“怀柔远人”的方式来实现“德被四海”的目的,较少使用或不使用武力手段。天下的本意即指其政治意义,是基于地理空间基础上的延展,即“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历史上,朝鲜、日本和越南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华夷天下观在“朝贡—册封”的互动实践中成为东亚各国的共有国际理念,各国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参与国际实践。传统东亚世界就是在华夷天下观这一国际理念支配下,出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中华”与周边诸国各自中心的“小中华”并存的格局。文化认同是维系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命脉所在。

——摘编自谢桂娟《华夷天下观:古代东亚各国共有的国际理念》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新秩序蓝图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以“十四点”计划为集中代表,以国际联盟为核心。一方面,威尔逊要颠覆以“实力政治”为代表的国际旧秩序,代之以尊重领土主权、大小国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另一方面,美国要成为新秩序的代表,但不是以经济和军事实力,而是依靠道义武器,依靠不徇私利、秉公决断国际争端的正义形象。但是,新秩序原则充满了矛盾:集体安全也从来没有摆脱过惩罚德国的同盟的影子;“没有胜利者之和平”被视德国为战争罪魁祸首的情绪所掩盖;“自决”原则的含糊不清使之迅速转变为“民族自决”,成为违反威尔逊初衷、摧毁现有帝国的工具,并且点燃了二十世纪最严重内战的火苗。

——摘编自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夷天下观”的特征与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尔逊主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华夷天下观和威尔逊主义对构建现代国际新秩序的启示。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前,电影已成为英国主流传播媒介,但英国本土电影业因外国利益集团(主要是美国)的阻止,长期面临资金和市场难题。二战初期,英国政治宣传机构因分工不明、人员业余给人留下愚蠢且无能的负面印象。为传播国家安全意识、稳定社会秩序并提振军民士气,教育民众,英国政府将电影拍摄及其播放纳入国家宣传事业,在政治层面建立了战时电影宣传体系。英国政府在整合影业相关利益群体的基础上加大对电影产业的资助力度,利用电影的娱乐功能和政治传播价值介入电影题材选择,战时的英国电影突出两大主题:英帝国和其他国家正处于危险之中;英国在这种危险中的地位与象征。这凝聚了民众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认同和支持,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并推动了战后英国社会变革。

——摘编自莫磊《二战期间英国政府主导下的电影宣传》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时期英国电影宣传受到政府主导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时期英国政府主导电影宣传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023-09-08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六)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源于近代欧洲的“文明”,在19世纪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辩护词,它们认为,文明可以普遍化。1959年,有欧洲历史学家认为,文明是一个具有边界的区域,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时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

——据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学家文明观念形成的国际政治背景,并简要谈谈不同文明相处的正确方式。
2023-11-28更新 | 88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高考福建历史真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5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____愿望和行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____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2022-11-07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32战争与文化交锋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6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____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____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战争结束后,随着____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022-11-2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7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____的愿望和行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方式,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____,但它客观上将________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北非各地。
(3)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____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____、西亚和____的政治版图。
2022-11-2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及“星(新)马”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最终在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独立。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
材料二 新加坡改革大事记
经济
设立经济发展局,开发裕廊、红山等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
政府机构
成立廉政公署
社会
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建屋发展局,负责建筑所有的政府住屋,廉价提供给民众。
教育
决定使用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
法律、习俗
严厉处罚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
外交
1967年8月新加坡积极协助成立并加入东盟


材料三     新加坡提倡“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对西方国家对他专制的批评不加理会,认为西方民主不能强加给亚洲人民。
——据网络资源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加坡改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新加坡改革的可取之处。
9 . 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     
排名难民来源国2016年难民人数占全球难民比例难民产生的原因
1叙利亚550万人约24%武装冲突
2阿富汗250万人11%长期动荡暴力冲突
3南苏丹140万人6%武装冲突
①难民主要来自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②发达国家对难民问题的产生无责任
③战争、贫穷是难民产生的主要原因   ④和平与发展是解决难民问题的关键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24-01-27更新 | 12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颐和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此地。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此后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一直是由坦阿拉伯人居住,直到现在。

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运动”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

1920年,英国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两国的支持下,1947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1948 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因为侵占阿拉伯人土地,双方于1948~1982 年发生五次中东战争。后来阿拉伯国家战败,100 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世代居住的家园,沦为难民。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后重大事件(部分)

事件主要大国态度
1931 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国联调查团(英法控制)提出实行国际共管
1935 年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英法没有封锁意大利必经的苏伊士运河,没有切断石油供应
1936 年西班牙内战德、意武装干涉,英、法“不干涉”政策、美国“中立”政策
1938 年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改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宏观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以冲突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世界和平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1-23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