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为防止甲骨片被持续风化和腐蚀,开启了运用超越人眼识别的多光谱等超高精度采样技术,尤其是微痕提取和三维图像技术,通过数字化采集让古老的甲骨文“活”起来。这反映出(       
A.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B.建设甲骨文博物馆提上日程
C.甲骨文的保护和传承国际化D.高新技术拓展文化传承途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故宫博物院革命性改造

时间概况
1949文物部宣布故宫博物院新的业务方针是“要利用文物为教育人民之工具,以启发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并协助国家建设事业为工作之目标”
1950更名为“国立北京故宫博物院”。8月,文物局召开筹备民族博物馆座谈会,称建馆的目的是“加强兄弟民族的团结”,馆址暂设故宫博物院。10月,中央军委借故宫午门、太和殿、景山大高殿等举办“战绩展览会”
1951更名为“故宫博物院”。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借文华殿、传心殿和清史馆办公
1953陶瓷馆开放,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器以及陶瓷工艺参观学习中心。建成开放的绘画馆,作为国家规划的“中国古典美术的宝库”
1954建成国际友谊馆,以展示国际友谊为主题,陈列苏联以及其他民主主义国家送给中国的礼品
1959织绣馆建成开放,以中国织绣工艺发展史为陈列主题。展品中尤其令人关注的是1949年后的新织绣工艺品,还有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织绣工艺品,以及农村的桃花绣品

——摘编自徐玲《1949-1961年故宫博物院革命性改造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故宫博物院革命性改造”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2-23高三下·全国·单元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古代中国女子通常被排除在正规教育的行列之外,这一局面直到近代教会女校出现之后才被改变。教会女校的创办初衷是文化侵略,培养中国的基督教宣传者,后来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近代科学课程。教会女校的开办(  )
A.体现了文化侵略的双重影响B.提高了妇女的政治权利
C.改变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D.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4 . 下面为西汉时期几位帝王在位时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人数。(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整理)表中人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     
帝王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
博士弟子50人100人200人1000人3000人7000人
A.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B.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C.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D.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
2023-08-18更新 | 563次组卷 | 44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顶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思想文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喜爱收骏古玩并研究“金石”证经补史,20世纪初,知识分子希望明确本国历史以增强国家凝聚力,强调文物对本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作用,脱离证经补史的经学传统。中国文物观念的转变(       
A.推动了博物馆的诞生保护文化遗产B.体现了历史价值与艺术审美的融合
C.反映了强调文化自信应对民族危机D.加速了中国文物研究的科技化转型
2023-08-03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贵州省博物馆经过60年发展,藏品已积累至8万余件,民族文物为贵博馆藏亮点,在国内独树一帜。另外,馆藏贵州古生物化石、旧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以及反映地方历史人文和文化多样性的各类文物,也是贵州省博物馆的亮点。据此可知,博物馆(       
A.刺激了旅游消费的发展B.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
C.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D.是重要的人类自然遗产
2023-07-16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中期至清初,出版业没有成规模介入之前,我国文化典籍的外译传播主要以法国为中心。来华外国传教士、学者、外交家、商人等把购买收藏的中国书籍,运回了各自的国家,以法文和拉丁文为主要语言进行翻译。欧洲汉学旗手对汉籍译介专注儒学经典,行走于上层精英文化中,影响没有深远至社会大众生活。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城市的开放,大批传教士、商人来至中国沿海沿江大埠,从事传教、商贸、外交等活动。他们设立各种文化机构,如创办学校、办报刊和印刷出版机构等,其中出版机构迅速发展成为传播文化的主力。1843年,伦敦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建墨海书馆,中国出版业逐渐实现近代化转型。传教士把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机器、出版理念移栽进来,在带来西方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华文化外译的端口,直接有效地促进了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营出版机构也积极投入到中西文化交流热潮中。中国文化外译图书受众面不断扩大,影响逐渐加深。

——摘编自邓纯旭等《近代英文出版与中国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我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的变化的原因。
2023-07-16更新 | 9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文博类节目圈粉无数,“考古热”、“博物馆热”蔚为风潮。“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平均每年参观人数增加1亿人次。由此可知,这有利于(     
A.中华文化的传承B.历史古籍的保存
C.学校教育的完善D.博物馆馆藏的增加
2023-06-01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下表所示为据《铸字的艺术》整理的欧洲印刷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状况有利于(     

时间

14世纪

15世纪中期

15世纪后期

16世纪

17世纪

发展状况

雕版印刷术开始流行

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的迅速推广

印刷业的发展和波折

印刷术不断改进

A.文化的大众化B.印刷的规范性
C.中西方的交流D.教育的大发展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海外商业殖民扩张活动而来的高工资经济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有能力承受昂贵的教育开销。对处在社会阶层顶端的上流阶层而言,出巨资聘请高级教员专门为自己(或子女)授课的现象已很常见,而且这一阶层的成员估计有很多最终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而对于其他阶层的成员而言,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在16~17世纪的英国,各类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以满足民众求知的欲望。

——【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毛立坤译

材料二   甲午之役大败于日,朝野上(下)始憬然悔悟,……除旧习断不足以转危为安,于是京师创设大学堂,而各直省亦接踵而起若武备,若自强,若农务,皆独树一帜研究有用之学。

——《论江南高等学堂改名两江书院事》(《申报》18990920日)

材料三   要根据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挥高等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拥有众多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的优势,使高等学校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并且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比较集中的学校,将自然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527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教育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我国改革高等教育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