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故宫博物院革命性改造

时间概况
1949文物部宣布故宫博物院新的业务方针是“要利用文物为教育人民之工具,以启发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并协助国家建设事业为工作之目标”
1950更名为“国立北京故宫博物院”。8月,文物局召开筹备民族博物馆座谈会,称建馆的目的是“加强兄弟民族的团结”,馆址暂设故宫博物院。10月,中央军委借故宫午门、太和殿、景山大高殿等举办“战绩展览会”
1951更名为“故宫博物院”。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借文华殿、传心殿和清史馆办公
1953陶瓷馆开放,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器以及陶瓷工艺参观学习中心。建成开放的绘画馆,作为国家规划的“中国古典美术的宝库”
1954建成国际友谊馆,以展示国际友谊为主题,陈列苏联以及其他民主主义国家送给中国的礼品
1959织绣馆建成开放,以中国织绣工艺发展史为陈列主题。展品中尤其令人关注的是1949年后的新织绣工艺品,还有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织绣工艺品,以及农村的桃花绣品

——摘编自徐玲《1949-1961年故宫博物院革命性改造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故宫博物院革命性改造”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3-24高一下·湖南岳阳·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09年,“学部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请赏给热河文津阁《四库全书》,暨避暑山庄各殿座陈设书籍……并请饬内阁将宋元旧刻,翰林院将《永乐大典》,无论完阙破碎,一并送部交图书馆储藏……均从之”。由此可知(     
A.京师图书馆具有教化群众的功能B.京师图书馆开始面向大众开放
C.京师图书馆开始建立起来D.京师图书馆的校勘典籍功能出现
2024-05-29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49年,我国人口文盲率达80%以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基本扫除文盲,1998年成人文盲率降到15%以下,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011年,全国各省市区通过了国家“普九”,义务教育实至名归。这说明(     
A.现代教育成果显著B.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备
C.国民综合素质提升D.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印刷术的产生有多种争议。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成功用铅活字印出《圣经》。欧洲学者一度认为德国古登堡是活字印刷的首创人。而有的韩国学者认为,印刷术的发源地在韩国。

【材料夹】

①日本《东大寺要录》记载:764年,日本建造百万佛塔,每塔置《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这是日本最古的、刊印年代确凿的印刷品。754年,鉴真东渡日本,并一度被天皇任命为东大寺僧都。而东大寺正是此次刻印经咒的活动中心。

②20世纪60年代,在韩国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我国汉字译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人们认为这是唐武后长安四年(704年)至玄宗天宝十年间的长安刻印本。

③1295年,陈英宗遣使从元朝收得《大藏经》,回留天长府副本刊行,这是越南早期的雕版。

④《吕氏春秋》载有“方玺捺到泥上是方的,圆玺捺到泥上是圆的”文献资料。175年,蔡邕等建议东汉政府正定经本文字,将儒家六经全部刻在46块碑上。4—5世纪,中国出现了烟桌墨。

⑤李约瑟等科学家认为,12—13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的有磁罗盘、造纸术、独轮车和船尾舵;13—14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的有火药、机械钟、弧形拱桥、纺丝机,雕版印刷术。

⑥蒙古在公元1219年至1260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⑦1991年在宁夏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废墟中发现了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残本。据考证,这是西夏后期之物,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之一。后来陆续发现包括西夏文、回鹘文、汉文的俗世文书、典册和宗教经典等,出土于我国黑水城、吐鲁番、敦煌、贺兰山、灵武、武威等地。

⑧科技史专家巴萨拉等认为:欧洲木雕版书的发明直到1460年才出现。其他学者研究发现:中欧早期的木板与活字形制、版面设计以及制版、印刷及装订方式与中国非常相似。

(1)请选择以上材料夹中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印刷术的两条大致传播路径。(要求:选取对应材料,分别写出两条传播路径并用材料佐证说明,也可以自己增加佐证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活字印刷术带来的影响。
2024-04-09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图1     不利颠博物馆                                             图2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不利颠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简介

不列颠博物馆简介中国国家博物馆简介
不列颠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1759年正式对公众开放。经过两百多年发展,该馆现有史前及早期欧洲馆、中世纪及近代欧洲馆、希腊和罗马馆、埃及馆、古近东馆、西亚馆、印度馆、东方馆、日本馆、民族馆、版画和素描馆、硬币和纪念币馆等70余个陈列馆。馆藏800多万件藏品,著名的文物有埃及罗塞塔碑、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头像、雅典帕特农神庙雕刻以及《女史箴图》、道教人物像、敦煌藏经等,还包括20世纪日本的摄影集,以及各类天然物藏品。

——据不列颠博物馆官网整理

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2003年中央决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143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当代文物、艺术品等多种门类,涉及甲骨、青铜器、瓷器、玉器、金银器、钱币、佛造像、古籍善本、碑帖拓本、墓志、玺印、书画、雕塑、漆木家具、砖瓦石刻、珐琅器、玻璃器、丝织品、工艺品、老照片、民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具有独特鲜明特点,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博物馆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设计一个关于近现代中国的主题展厅,并为展厅设置三个展区,分别陈述展区设置的历史依据。(要求:展厅名称要体现社会进步,展区分区要明确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2023-12-2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1862-1943年),在20世纪初进行过四次著名的中亚考察,考察重点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在第二次考察(1906-1908年)时,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运走了大量珍稀文物。如今,这批文物的文书部分入藏大英图书馆,绢画和丝织品则存放在大英博物馆的斯坦因密室内。源于此事,斯坦因受到来自两方面的不同评价:赞许者,誉之为“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谴责者,贬之为“敦煌偷经大盗”。第三次考察(1913-1916年)时,斯坦因到阿斯塔那地区挖掘多座古墓,并在一座保存非常完好的唐墓中发现两块唐代布,布上有“婺州信安县租布”和“婺州兰溪县庸调布”题识。此事在斯坦因的《亚洲腹地考古图记》中有详细记载,并有这两块布的图片。

——摘编自《文史记忆.新疆出土的唐代婺州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坦因第三次考察时在唐墓中发现的两块唐布的史料价值。
(2)简要评价斯坦因在中国的考古挖掘活动。
2023-10-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上世纪80年代,罗中立以一幅《父亲》震惊中国画坛,有艺术家评论该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该作品体现了(     
A.传统文人画作的现代发展B.对现实劳动者的崇敬和赞誉
C.中国画家的浪漫主义情怀D.现代主义绘画的意识与特征
2023-09-2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湘桂黔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大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日本明治政府在教育上举措颇多。他们积极地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一所中学,每一个中学区下设210个小学区,每一个小学区设8所小学。学校除了教授各类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外,还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此外还向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派出留学生。

——摘编自《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材料二   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介绍(部分)

北京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百日维新的产物,它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标志着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发展。

——据北京大学官网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京师大学堂创办的背景。谈谈你对北京大学的认识。
2023-09-0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8世纪以来,阿拉伯帝国武力征服西班牙后,就非常重视当地教育,“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写字”。与教育发达相伴随的是图书馆事业的繁荣。穆斯林西班牙有70座公共图书馆,藏有从各地搜集来的珍贵书籍。哈干姆二世时科尔多瓦的图书馆最大,藏书达60多万册,包括算数、生物、医学、哲学、法学及伦理学等,仅其编目就达4册。除公共图书馆外,这里还有数目众多的私人藏书。这里的书籍装订业最为兴旺,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班牙,更加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照亮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科学文化的黑暗世界。

——摘编自吴长春《阿拉伯文化传播到西欧的途径》

材料二

15世纪中叶,德国的学校、教堂和城市出现了大量图书馆。16世纪出现第一批宫廷图书馆,如慕尼黑宫廷图书馆(1558年)、德累斯顿宫廷图书馆(1556年)等。17、18世纪,几乎所有的德国诸侯都有私人馆藏。图书馆努力收集各门学科的文献,编制良好的目录,按专业分类排放,形成了著录、期刊、咨询等服务工作,以便尽可能为更多人提供利用。此时的德国图书馆初步完成了由古代图书馆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促进了社会向着健康、文明、富强方向发展。

——摘编自秦殿启等《中德图书馆的发展比较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西班牙的图书馆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的西班牙相比,15—18世纪德国图书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0 .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欧洲各地先后出现了免费为公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运动,如英国公共图书馆由1851年的4所增加到1860年的28所,到1900年则增加到了360所。这一时期的公共图书馆运动(            
A.有利于文化知识传播B.保障了工业化的完成
C.促进了启蒙运动兴起D.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