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合法性指的是政治统治的正当性问题,是一个政治体系得以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从历时性演变的视角来看,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传统的演变特征主要表现为经历了由“神权”“宗法”到“民本”这一转变过程。这三种合法性传统分别在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充当着政治合法性来源的主导角色,进而影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国家形态和社会结构。中国政治合法性的塑造与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反而表现为一种长期的渐进性历史演变过程。其演变过程,不仅仅是指从时间性方面进行把握,更要着眼于政治合法性基础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情境”以及相应的“历史社会条件”的变化。

——摘编自赵帅《神权、宗法与民本: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演变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演变”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基础是周幽王死于犬戎之乱,但“烽火戏诸侯”的完整故事出自《史记·周本纪》,魏晋时期定型。后世又出现了幽王城、幽王陵、烽火台遗址,“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影响力不断扩大并成为“信史”。

“烽火戏诸侯”相关记载   

传世文献战国晚期《吕氏春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
西汉《史记》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袭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又废中后,去太子也。申侯恕,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东晋《水经注》昔周幽王悦褒姒,姒不笑,王乃击鼓举烽以征诸侯,诸侯至,无寇,褒姒乃笑,王甚悦之。及犬戎至,王又举烽以征诸侯,诸侯不至,遂败幽王于戏水之上,身死于丽山之北。故《国语》曰:幽灭者也。
出土文献战国中晚期《清华简》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宠幸)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分析“烽火戏诸侯”的相关记载和故事演绎过程,得出认识,并加以阐释。(要求:认识源自材料,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5-17更新 | 173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评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研究中国古代制度有两个视角,其一,作为“过程”的制度史。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不是静止的政府型态与组织法,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有“运作”、有“过程”才有“制度”,不处于运作过程之中也就无所谓“制度”。这里的“过程”其实包括两重含义——历史性和现实性。前者立足“长时段”,强调不同朝代间制度的关联,注重从制度沿革脉络探讨制度的形成,将制度形成视为历史性演变的结果;后者基于现实政治,关注诸如王朝的政策选择及倾向、不同政治集团的构成及性质、体制的传承及内外压力,乃至“话语”体系等对制度的影响,亦即重视实际运作中的制度面貌。其二,作为“关系”的制度史。所谓“关系”,既包括一制度与他制度相互之间的外在关系,也包括决定制度本身性质的内在关系。制订制度的人、形成制度的过程、制度的规定与实施,无不反映着形形色色的利益关系;正是各类关系与制度之间形成的“张力”,决定着制度运行的实际曲线。

——摘编自何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内容,围绕“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5-14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良好的国家治理,制度是决定性的。“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这是从历史中得到的启迪。下面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治国思想的演变历程。

朝代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治国思想
王位世袭制君权神授,替天行命(即受天
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内外服制命而王,听命于神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原始民主传统敬天保民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法家思想“以法治国”
内外朝制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制汉初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
三省六部制道州县制﹔唐中期以后“藩镇制度”文武并重,兼容并包
北宋“二府三司”路州县制;设“通判”崇文抑武,守内虚外
中书省行省制;设宣慰司管理边疆事务附会汉法,实施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废宰相;设内阁废除行省,设三司(明初)重典治国
设军机处省府(州)县三级制;督抚制敬天、法祖、勤政、亲贤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朝代,围绕该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分析。(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朝代,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钱穆在探讨中国古代制度时强调

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

三、任何一项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应根据实际利弊而判定。所谓利弊,则应根据当时实际影响而作出判断。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2022-07-10更新 | 1212次组卷 | 3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9年一项网络调查表明,有七成网民不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有超过八成的网民家庭起名时不再遵守辈分,甚至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爷爷、奶奶的名字。这一调查在《人民论坛》杂志引发一场关于“家族文化的当代价值”的大讨论,下面为其中的两种观点。

夏学銮认为:“家族观念”被“冷落”有何不可。家族观念可能是某些家族组织的粘合剂。它会发挥某种范围、某种程度的社会整合作用,但是由于它的狭隘和自私,它始终不能成为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

陈功则说:家族观念怎能被遗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千古不变的古训。不修身何以齐家;不能齐家何以治国;不能治国更不可能平天下。一个连家族和祖宗都不知道的人怎么谈修养和素质;没有修养和素质的人又怎么可以有和谐团结的家庭;一个没有和谐团结家庭的人,怎么可以到社会上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一个连父母都不尊敬,和兄弟、姐妹、夫妻、父子以及亲属等都搞不好关系的人,怎么可以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做好工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家族文化的当代价值”的看法。(可认同材料中其中一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概括、论证。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