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4 道试题
1 . 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一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薄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一一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2020-11-04更新 | 121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2 .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到了明清时期,大臣 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状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间疏远B.满族和汉族风俗有很大差别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2020-11-04更新 | 48次组卷 | 34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A.完善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
C.解决诸侯王国尾大不掉问题D.消除世家大族垄断选才之弊
4 . 宋初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宋代这样做的目的是
A.分化事权B.扩大科举C.加强专制D.强干弱枝
5 . 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生真伪复谁知?”王非篡汉从侧面反映了西汉后期存在一个严重影响统治的问题,它是
A.宣官乱政B.何奴为患C.外戚干政D.儒家衰落
2020-11-01更新 | 190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治与行政权力趋向集中有三条清晰的轨迹与特征,见下表(     
强势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如秦始皇、汉武帝和明太祖等强势君主统治,加强 君主个人专权
弱势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以丞相或摄政之类的重臣为代表的中枢行政系统地位上升。如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和清初顺治帝时期的多尔衮等人从行政上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
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群臣谏议,“政通人和”。如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宋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等,君主集权与行政中枢权力集中较为和谐同步运行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A.呈现出君主专制强化与弱化相交织的趋向
B.中央机构行政权大小不以君权强弱为转移
C.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与政治取向
D.能全面体现统治集团群体共治的合理性
7 . 明代内阁辅臣大多为科举出身,他们常以儒家的治国原则,来检验皇权行使是否得当。如有不当,便要向皇帝进谏,或利用手中的封驳权来加以阻止。若“进谏”或“封驳”均无效,阁臣可以引退辞职。这反映了
A.内阁的设置利于减少决策失误B.部分皇权转移到内阁手中
C.内阁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D.内阁对皇权有明显的制约

8 . 材料一   春秋时期,王室衰弱,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进入战国,各国统治者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

——摘编自蒋重跃《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

材料二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崩乐坏”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朝国家治理的特点。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至秦汉的发展所体现的历史趋势。
9 . 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有仇嫌,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再问”,明英宗时“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闲杂人”。这些做法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2020-10-28更新 | 151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确定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地方行政体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君主统御地方、强化全国统治的有力手段,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刘晓满《近百年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