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随着民众对于欧洲局势了解的渴望,新的形式的印刷品——柯兰特出现,意思是有多条新闻组成、共同描述特定时间特定事件的出版物,这种印刷品在当时获得了成功。但是严厉的出版制度对于国内新闻的报道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限制,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报道国外新闻。1640年英国革命期间,革命派与保王派唇枪舌战引发了火热的舆论攻势造就了更多的小册子,革命中保皇派与国会派之间的争论为党派报刊小册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出现众多的党派报刊。面对迅速增长的小册子,1662年议会通过《出版许可法》严厉限制报刊的出版自由。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备受压制的新闻出版产业重新复苏,1694年,议会正式废除《出版许可法》后,出现了众多新创办的报刊。

——摘编自张英明《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报刊与政治运动(17801850)》

材料二:当传教士将西方媒介传入中国时,造成了对专治以及官报的挑战,马礼逊刚到中国时曾说,“余等在中国之传教及印刷业,均受当局所限”。1833年后,报纸逐步“由外而内生根发芽”,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打开中国国门,其中《蜜蜂华报》《广州记录报》等报刊的实践疏通了中西方的信息交换,为中国新闻史上外报的发展提供了先例,其传达的内容以在场的形式影响着时代,是报刊发展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直接表现,这与社会的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90年代中期国人办报达到了高潮,“文化救国”“文化强国”的声音越演越烈,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报业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多元化报业发展模式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摘编自蒋好著《在场与追忆:中国近代报刊起源与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报纸发展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国人创办报纸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报刊与政治的关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建立内阁之初,阁臣品秩甚低,职务不重,权位远不如尚书,仅备皇帝顾问咨询而已。到仁宣时期,阁臣的品秩与地位不断获得提高,其参政权力亦不断增大;由于实现了“内阁票拟”,因而体现内阁权力的手段便得到完善和稳固。此时的阁权已重于部权。史载:“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荣,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少师、少保、少傅),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自是内阁权日重”

——摘编自单长桂《明代内阁首辅制度研究》

材料二   内阁本是一个君主御用处理政务的机构,君主作为内阁会议的召集者和主持人从而实现对内阁牢牢控制。但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种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君主对内阁控制力开始减弱。……根据英国的宪政惯例,“国王不可能犯错误”,也不会承担责任,这样一来,一旦内阁决策出现失误,责任的追究必然落到内阁大臣身上,这就造成“王权的每一次行使皆由某位大臣为之负责”。内阁大臣负责任的思想此时开始萌芽,议会下院要求内阁大臣承担责任的呼声不断高涨。内阁大臣的责任制思想逐渐传播,开始影响到一些内阁大臣的行为,如1701年财政大臣戈多尔芬因威廉拒绝其解散议会的提议而辞职。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内阁制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此特点产生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一个国家政治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及实施概况

1834年《新济贫法》废除了由教区征集济贫税赈济穷人的“斯宾汉姆兰制度”,设立“劳动院”。设立专门机构解决地方贫民救济问题,实行教区联合,改组地方机构,通过中央政府的济贫法,官员加强地方管理
1835年《市镇自治机关法》宣布取消200多个陈旧过时的市镇自治团体,设立100多个有权选举议会的市镇。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均应投票选举;地方政府可制定必要法规;裭夺地方教会的行政管理权
1848年《公众卫生法》要求各地改善卫生条件,地方卫生管理机构纷纷建立。1856年,政府授权各郡组建警察队伍。允准地方机构检查食品饮料、建立公益设施、发放酒店饭馆和屠宰店营业执照
1870年《教育法》教会和民间经管的教育事务移交地方政府。各地选举教育局,管理和募资举办学校;一些自治市或教区联合组成学区
1888年《地方政府法》据此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建立了62个郡(其中52个与原来的郡区划相同,其余是重新设立和划分的新郡),61个人口在50000名以上的郡级自治市和伦敦郡。3种行政区政府均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1894年《地方政府法》据此在全国62个郡议会管辖的区域建立了535个市区议会、472个乡村区议会和270个人口在50000人以下的非郡级自治市议会。乡村区议会下分为若干教区
1899年《伦敦政府法》据此在1888年建立的伦敦郡区内,重新组建了28个自治市议会和一个伦敦城,取代原有的38个教区委员会和区议会。至此,建立全国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和自治性管理体系的任务完成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地方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2)提取材料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提炼英国地方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特征,并说明其意义。
2023-11-1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历史试题
2022·湖北·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现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

材料一   1871416日,俾斯麦亲自领导制定的帝国宪法,在德意志帝国议会上原样通过。新帝国形式上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陆军、海军、外交事务、关税和银行立法、间接税、货币、民法刑法、邮电都掌握在帝国政府手中,尽管帝国并没有自己的行政机构。保留在各邦手中的则是包括警察、部分司法、直接税、宗教和教育在内的邦内行政事务。

材料二   联邦德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内容是《基本法》的制定,其政治体制的原则之一是联邦制。联邦制原则是指发挥地方的主动性,防止中央机构可能出现的滥用权力。市、县、乡的基层管理基本上实行自治。直接由联邦管理的有外交、国防、海关等。各州不仅是国家的行政区划,而且享有部分国家权力。各州均有自己的议会和宪法,有教育、部分环保和大部分警察事务的立法权。

——均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联邦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较于1871年的联邦制,二战后的西德联邦制有何新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新特点?
2022-03-24更新 | 26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