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乡举里选”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此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结合所学分析魏晋时期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并据此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018-07-02更新 | 86次组卷 | 5卷引用:2018年10月21日 《每日一题》人教必修1-每周一测
2 .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考试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
2019-06-21更新 | 4258次组卷 | 2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察举制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三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中“察举制”的内涵。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4)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17-11-2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一历史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第一单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启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踽(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璃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璃与陈叔达忿争于上前,璃、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2)据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2017-07-13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官吏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5)综上所述,你认为今天我们选拔干部时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