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据研究,东汉时期能看出知识背景的公府儒吏共120人,具体情况见表。这表明东汉时期(        

类别

通经达传的儒吏

能吏和文法吏

通黄老与尚玄虚之史

任侠、好武吏

人数

106

7

7

6

比重

88.3%

5.8%

5.8%

5%

注:有些儒吏不是单一的知识背景,故统计时重复计算。
A.儒学之外的学说逐渐消失B.儒学的影响力增强
C.察举制的选官标准较客观D.官僚队伍素质提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体制是九品中正制,即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专司品评人才,并向朝廷推荐。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从政治上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但是,庶族地主的人数比士族要多,而且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经济力量也日渐扩大,自然希望政治制度有所改变。所以,南北朝时期,随着庶族地主与士族地主矛盾的不断扩大,到了隋朝,“九品中正制”基本上被废除。

——摘编自隋启良《九品中正制的兴表》

材料二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科举选官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使一批中下地主士人得以参政,将选举权集中到封建中央政府的吏部,削弱了地方上的士族势力。由于科举制度成为步入仕途、求取富贵的最主要途径,有志从政者就必须接受同样的经书、文学教育。唐代,不少文人在青年时代就才气过人。如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王勃青年时便已是“西南洪笔,威出其词,每有一文,海内惊瞻”。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022-10-1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