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领衔,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六名大员联名上《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要求立即废除科举。该奏请很快被批准。清政府废科举旨在(     
A.稳定封建统治B.安抚地方要员
C.压制反清革命D.拯救民族危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1907年的统计数据,《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之后,全国高等工业学堂建有3所,共计学生449人;初等工业学堂36所,学生有1653人;实业预科学堂23所,学生有1910人。这反映出清末教育改革(     
A.推动了人才的全面发展B.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C.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D.推动教育近代化起步
3 . 人才的选拔关乎国家的兴衰,历代统治者对此都极为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其中乡试和会试各为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第二场考论一道,判五道,诏、造、表选一道;第三场考时务策五道。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八股又叫制义,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如《四书》用朱子集注,《易》用程传,《书》用蔡氏传,《诗》用朱子集注,《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传等等。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分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中比、后比各个部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会试,下表列举了这次会试的部分考题。

第一场
中国政治史事论
1.“周朝内重外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
2.“北宋结金以图燕,南宋助元以攻秦”论。
第二场
各国政治艺学策
1.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2.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3.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
“四书五经”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摘编自韩策《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科举考题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1-2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学者王先明统计,1860年以后,清政府四至七品官员中,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高达66%。在山西太谷、安泽、虞乡三县,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入仕的士绅比例仅占3%—4%。这可以用来说明(     
A.士阶层对科举制普遍不满B.科举制被废除的内在原因
C.清末因捐官导致官场腐败D.捐官制度逐渐取代科举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清朝某时期的诏令指出:“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近日科举每习空文,屡降明诏,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稗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这一诏令(     
A.推动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B.使经世致用之学得以逐渐普及
C.促进了学堂选官制度的确立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后,朝廷无力应付社会对教科书需求数量、种类的激增。因此政府鼓励私家编纂,许以经济利益以应学堂之需。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官修与私纂并存、以私纂为主的教科书流通的局面。这表明(     
A.私学地位得到提升B.新式教育蓬勃发展
C.学堂选官获得认可D.清廷政治权力式微
7 . 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的课程特色有两点:其一,所有科目均包含绘画、制图类课程,并根据科目不同加入图样、装饰、构造等内容,且格外重视培养实业教员的制图能力和动手能力;其二,所有科目均设置实习,侧重实业教员的实操能力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这表明,清末新式学堂(     
A.为士人提供更多发展途径B.注重培养教员实业能力
C.基于科举选官的现实考量D.顺应了维新改良的需要
2023-11-2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说:“士必悫(què,恭谨)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告诫人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宋代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东汉思想家王符著《潜夫论》,广论古今,提出选拔人才一定要“不弃疏远,不轻幼贱,又参而任之”。李世民出身于关陇地主集团,但贞观年间居相位者25人,非关陇集团占18人。李世民曾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只有放宽眼界,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人才。

——摘编自韩丹、钟素芬《中国古代人才观探析》

材料二   与古代传统的人才观相比,洋务派更加倾向于在“西学”中,而不是在“经史”中寻找治世的实用知识和本领。早期维新派如冯桂芬、王韬等人,认为西方的实用技艺之学较之传统的经史之学是中国更急需的知识。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拓宽了人才视野,如梁启超在撰成的《新民说》中,将“新民”应具备的素质概括为18种之多,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尽性主义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建立中华民国后,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需要的是具有民主共和精神与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并确立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祝彦《中国近代早期思想家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才观体现的原则。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才观出现的新变化,并谈谈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9 . 晚清以来,新式学堂不断发展壮大,留学生日益增多,许多士子通过新式选官模式跻身于仕途。这一变化(     
A.优化了晚清的官僚队伍结构B.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C.得益于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D.表明选官制度进入新的阶段
10 . 1903年癸卯恩正并科会试在河南贡院举行,这次会试将首场试《四书》、《五经》考题改为试“中国政治史论”5篇;二是将第二场《孝经》论改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5篇;三是明确规定考生作文一律不用八股文题材。这一现象(     
A.标志着八股取士正式废除B.得益于新式学堂建立
C.科举制挣脱传统文化束缚D.深受社会思潮的影响
2023-11-1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