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因此,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亦即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正是这种公正和平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平等观点的影响下,通过“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这一现象自然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冲刺科场的热情。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以后,人们对读书做官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古往今来读书做官为人生第一要务,今乃视为畏途”,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敝帚的。现实生活中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是那样地吸引人,连读书人也“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每至归咎读书”,故“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1905419日《中外日报》报道了广东科试情形:“本届科试,广府属各县循例考试,而应试者无不因之大减。其中人数最减少者,以番禺为最。昨该县初复时,与考者不过八百余人,以视往岁人数众多,殆有天壤之别。”

——摘编自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与科举制度的解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人们对科举的态度及形成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清代州县实行“正印官”独任制,虽在少数州县设置统称“佐贰”的州判、县丞等官,且各州县均置学官,但均非“正印官”的副职或下属,不属于以正印官为首的州县行政系统。州县行政事务繁杂,州县官任用大量房吏、差役等职役人员(统称胥吏)协助。

晚清以降,州县胥吏制度弊病日益明显,加剧了吏治腐败和社会危机。1907年,清廷颁布《直省官制通则》,规定:将从前各直隶州厅和各州县所设州判、县丞等佐贰一律裁撤;同时设置警务长、视学员、劝业员、典狱员、主计员等“佐治各官”,隶属“正印官”;州县佐治各官“应由司道各就本科考取国文通畅、科学诸习人员,详请督抚委用。视学、劝业二员,并可参用本地士绅,由州县采访舆论,举其贤能端正者,一律详请与考委用,仍分咨各部存案。”

1908年,清廷发布上谕,宣布停止州县官吏部铨选,将符合参选资格的人员全部分发各省,另编为“改选班”,候补选缺。“改选班”人员分发到省后,“督抚率同三司,量其才性,试以吏事,或派入政法学堂,分门肄业,并须勤加考察。”

——摘编自魏光奇《晚清的州县行政改革思潮与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州县行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州县行政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