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清末教育改革】

材料一:随着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新式学堂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兴起,大举进入乡村社会。在此过程中,由于新式学堂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私塾等迥然不同,乡村社会各阶层对这种初来乍到的新生事物产生疑虑,甚至对此采取抗拒、抵制的态度,出现破坏劫掠新式学堂的“毁学”行为。......毁学事件涉及商人、士绅、普通百姓、僧侣等当时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江苏无锡、金匮县发生的“毁学”事件中,不满官府增加米厘用于办学的米业界向群众散发传单、制造不利于学堂的舆论,影响当地民众对学堂的态度。同年在四川广安州发生的毁学事件中,原本对寺庙土地被改建为学堂不满的当地刁绅借大旱之机造谣惑众、煽动百姓“毁学”。而对于参与毁学的百姓而言,他们或许听信当时存在的某些不利于新式学堂的言论......但更多的是表达反对官府收取杂如牛毛的捐税。正如1904年东方杂志第十期所指出的那样:“故按其原因,则知愚民之毁学,固非有意与学堂为难,实由平昔官府之敲扑过甚,故藉此而一泻其愤焉”。对官僚士绅抽收捐税等经济剥削的反抗贯穿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毁学风潮的始终。

-肖雪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清末明初中国乡村“毁学”风潮探究》

材料二:下表为1909~1910年“毁学”事件发生数目及地域分布一览表

年度“毁学”事件发生数目(起)合计(起)
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
1909年12起(浙江5起、江苏3起、安徽2起、江西1起、福建1起)1起(湖北1起)1起(广西1起)3起(山西1起、直隶2起)3起(四川3起)20起
1910年44起(浙江25起、江苏17起、山东1起、安徽1起)5起(湖南3起、河南2起)3起(广西1起、广东2起)2起(直隶2起)3起(云南2起、贵州1起)57起

-肖雪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清末明初中国乡村“毁学”风潮探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毁学”事件的背景。
(2)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毁学”事件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4-05-2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远法三代,近采泰西,合科举于学校,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才,教而后用之,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出洋学习比庶吉士,学成而归者,授职比编检。凡自明以来,取士之法,千年积弊,一旦廓清而辞辟之,则天下之士靡然向风,人才盈廷矣。

——引自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1896)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梁启超“变科举”之建议。
2024-04-2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漕运总督陈夔龙奏请设立江北大学堂,首创本籍客籍分班教学的方法。河南、直隶等地客籍群体自发兴建旅学。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创立了最早专门招收客籍学生的官办学堂——山东客籍学堂。河南紧随其后,并进一步消融省界,设立了旅汴学堂。学部很快将之推广到全国。

招收客籍学生是清末新政时大多数学堂通行的做法,各省还是优先保证本省学子入学,而客籍学生入学往往被限制条件。在这一年(1904年)前后,限制客籍的做法愈演愈烈,演变为蔓延全国的学额争端。以客籍为主体的官僚阶层想到了一种另辟蹊径的办法,即绕开已有公立学堂,利用自筹经费和公款,创办专门招录客籍学生的客籍学堂。

随着全国新式学堂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可以给予的官职数量,学堂选官制度难以维持,清王朝谋划采取新的文官制度取而代之。本省外省的籍贯身份不再显得重要,学额争端渐趋缓和,一部分客籍学堂开始转型为普通高中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旧官宦群体纷纷携眷返乡,各地的大多数客籍学堂也随之解体。

——摘编自王超《从畛域之分到消融省界:清末新政中的客籍学堂》

(1)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末客籍学堂创立与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客籍学堂发展演变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客籍学堂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向外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始于1872年。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根据回国毕业生各人所长“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1899年,总理衙门提出,对毕业回华得有文凭之各类学生,由总理衙门或各省督抚考试,以“评定优劣,量材委用”,在此尚未规定授予科名。1901年,清廷要求对于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国者,统一组织考试,并分别给子各项出身奖励。1904年,清廷学务处拟订第一份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于1905年举办第一届考试。该考试将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分开,学部举办的是学成考试,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入官考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仿照旧式科举办法举行。学成考试均须先行预试(甄录试),预试平均成绩不满50分,不得参加正场考试。当时,学部针对留学生中的旁听生、插班生等现象,指出“存取巧,论其成绩,既与本科正班生有别,又非预备进入本科,似非国家遣生求学之意。”

——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材料二   清末留学生考试的部分情况

预试

正场考试

廷试

年份

参加人数

合格人数

时间

合格人数

届数

录取人数

1908

178

127

1905〜1911

1 388

4

824

1909

383

235

1910

721

560

1911

587

526

——摘编自谢青《略论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废科举。

1905年清政府发布谕令,废除科举制度,在社会各界引起不同凡响。

材料一   翰林院侍讲学士恽毓鼎等上书《请拟改企学章程折》指出,停废科举后,“不特成效难期,且恐贻害甚大”,昔日科举三年一举乡会试,寒酸易于进身,国家不致有乏才之叹;然而兴学堂后,学生学成,入官之期限渺不可期。无出路可求,真是到了“人才中绝,儒士沉伦”的地步。

材料二   《朱峙三日记》中记载,“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以后各县专办学堂,以为培植人才之地,可望吾国富强矣。”“(停废科举)驱之日本留学,或欧美留学,朝夕聚谈,得见夙未见之禁书,知华夷界限甚明,而革命思想愈炽。”(朱峙三原本清末旧式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后,积极转变,考取师范学堂,后投身辛亥革命宣传工作)

材料三   废科举后,《万国公报》刊载在华传教士林乐知文章《中国教育之前途》,林乐知直率地指出:“停废科举一事,直取汉唐以后腐败全国之根株,而一朝断绝之,其影响之大,于将来中国前途当有可惊可骇之奇效。”


辨析和考证上述史料,据此分析清末废科举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以前,清廷捐官总人数不过3.5万;19世纪的最后30年,捐官人数达到了53.4万。按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的统计,自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制完成社会垂直流动的绅士仅占3%—4%左右”。1905年晚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废除科举的同时,清廷出台了一项《举贡生员出路章程》,该章程旨在为各省数万举贡和数十万生员筹划善后。

这一善后政策被付诸实施后,导致自科举停废至清廷灭亡的6年时间里,举贡生员的入仕就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机会与高概率。因为优先录用的待遇过于优厚,还曾引起舆论的不满,在《申报》上刊文抨击。

材料二   废除科举之后,作为清廷统治基础之一的士绅群体并未消失,他们中的有力量者集中转移到了各省咨议局当中。咨议局对应的是议会,是民权。惟有民权在制度上得到扩张,咨议局议员们的新时代身份才会具备价值。所以,自1908年开始,在各省咨议局的策划下,这些已完成身份转型的士绅,连续发起了四次全国性的请开国会运动。然而,清廷却不愿将民权落实到咨议局,朝廷谕旨对咨议局的定性很明确,是“仅为一省言论之汇归”——咨议局既没有决策权、也没有监督权,只有发牢骚之权。矛盾便由此而生:只有在民权体制下,这些由举人、贡生和秀才转型为议员的士绅们,才能为自己的新身份找到对应的权利,以维系对应的社会地位。但清廷却坚持要以《预备立宪章程》和《钦定宪法大纲》来巩固并扩张君权,坚持停留在皇权时代。清廷的制度转型与士绅的身份转型背道而驰,士绅们在辛亥年抛弃清廷,可谓顺理成章之事。

——摘编自陈丽君、杨宇《近代乡绅基层整合功能的转换及其制度逻辑—基于绅权制衡机制演变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科举制如此命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废除科举制,是士绅阶层由清廷统治基础成为清廷革命者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分析说明。
7 . 容闳的一生(1828——1912)几乎与一部中国近代史相始终,是中国艰难近代化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容闳“制器之器”(“制器之器”在现代意义上即制造机器的机器,是制造及加工机器基本零件的必需工具。在中国近代工业起步阶段,容闳提出了建立机器总厂、引进“制器之器”的理念,被称为晚清“工业建设最重要的新理论”)勾画出了中国机械工业体系发展蓝图,并且也的确完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引进外国的先进机器设备”的任务,但直至清廷覆灭,这一蓝图并未真正实现,有学者就评价这一方案“只能是一个美妙的乌托邦”。

——赵云波、冀豪伟《容闳与晚清“制器之器”理念》

材料二   容闳是中国最早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的留学生,被称为“中国留学第一人”。由于容闳一生的追求和主要成就是促成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留学,因此又有“近代中国留学生之父”的美誉。“幼童留学计划”开创了近代中国留学的先河,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特开新纪元”的创举。

——马波《论容闳西学东渐的价值理念及实践》

材料三   《中国近代第一人:近代史今鉴》一书中讲到,短暂的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人物繁多,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有称得上一第二的人物。总结和汲取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形式是多样的,不应仅仅停留在系统的传记上。

——孟庆春《中国近代第一人:近代史今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近代中国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引进外国的先进机器设备”的任务所指的历史事件。说明评价这一方案“只能是一个美妙的乌托邦”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根据这一现象确立的选官制度。并概括上述选官制度的作用。
(3)除了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第一人”,中国近代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第一”,如魏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李鸿章“洋务运动第一人”、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康有为“维新变法第一人”、孙中山“共和革命第一人”,分别概括各自指导思想及他们努力的共同追求。
2023-07-02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现代不少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都以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为突破口。1870年,英国枢密院下令: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此后,英国常务次官以下的官员,几乎都由考试录用。英国文官考试内容的设计以"通才"为标准,这条标准在考试内容上表现为注重报考者的一般教育程度,强调报考者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综合而广博的知识。英国人素有"凡受过优良高等综合教育的人更适合担任政府官职"的传统意识,因而他们特别注重从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人才。

——摘编自陈太福《西方文官考试录用制度述评》

材料二   为了取代科举选士制度,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还在呈递朝廷的奏折中提出:“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然则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也指出:“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在这一颇具科举考试文化特色的“理论"影响下,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190512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713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1905年以后,昔日不为世人所重视的教会学校,其申请人数多到学校无法接收;同时,修完学校规定课程的学生也比之前多。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1)指出材料一中近代英国文官录用制度的特色。
(2)概括材料二中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并说明改革的进步意义。
2023-05-27更新 | 19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近代教育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再奏: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数十年后,人才始盛。如再迟至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非急切可成,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强邻环伺,岂能我待。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清末新式学堂数量

时间学堂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教师数
19044476694752167  
19084799513007391484673703
19095911716396412336190095

清末留日学生数量

时间1901190419051906
留日人数2741300800013000

材料三   张之洞曾主创办学堂,深为失望,曾曰:“近数年来,各省学堂,建设日多,风气嚣张日甚,大率以不守圣教礼法为通才,以不遵朝廷制度为志士。”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传统的读经—科举—仕进的人生正途被堵塞,整个社会的成就取向发生根本变化。知识结构的完全更新和择业前途的多样性,又大大加快了政治系统与社会精英的传统联系割断,从而也开始导致社会结构出现裂痕。一部分不能出国或进入新式学堂的知识分子,开始成为当时募兵的新应征者。

——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袁世凯等人对科举制的态度及原因。
(2)依据材料,分析清末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堂的影响?
2023-05-1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七点半钟闻二声,一齐到饭厅吃早粥;半个小时后闻三声,进入洋文讲舍,一直到十二点钟出讲舍。二十分钟后闻钰二声,赴饭厅午膳;一点半钟闻钲三声,入汉文讲舍;五点半钟出讲舍。六点钟闻钲二声,赴饭厅晚膳。

——《江南储才学堂章程》(1897年)

自正月开校日始,至十二月冬日止,为一学年。一学年分二学期。自正月开校日始,至暑假日止,为第一学期。自暑后开校日始,至冬假日止,为第二学期。假期除星期、令节外,规定如下:暑假期,自小暑节起,至处暑节止。冬假期,自十二月二十日起,至正月二十日止。

——据上海《爱国女学校补订章程》(1904年)

大学课程设置: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政法科:政治、法律;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工科:机器、造船、电气等。

——据《奏定大学堂章程》(1904年)

提取材料信息,指出清末新式学堂“新”在何处,并说明新式学堂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2023-05-01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