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周礼》记载,如果因为偷盗犯罪,要被惩罚当奴隶。但其又规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所谓“未龀者”是指7岁以下男孩和8岁以下女孩。由此推知,西周时期(     )
A.援礼入法原则已经确立B.奴隶制度遭到破坏
C.法律思想蕴含人性光辉D.司法体制较为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商汤灭夏后,作《汤诰》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四渎(河道)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后代)有立(封国)。……不道,毋之在国(方国),女(你们)毋我怨。”可见,商汤
A.强调中央的绝对权威B.重视畿外地区的管理
C.规范诸侯的行为准则D.告诫伯侯为民众谋利
3 .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承认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特殊地位。但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新法典已承认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有财产继承权等。这一转变促进了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的形成B.传统家族社会的解体
C.近代法律体系的确立D.社会风俗根本性变革
4 . 下表是两则有关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法律条文,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法律

条文

“成年子女必须分家,不得与父母同属于一个户籍。”

“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得别立户籍,分割家产。”

A.甲应该符合唐代法律之基本精神B.乙的主张是汉代重道德教化的体现
C.甲的规定为汉代以礼入律的产物D.就家庭组织的变迁而言,乙早于甲
2022-04-22更新 | 694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法鼎”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最初,各诸侯国的法典都秘藏于官府之内,平民无权查阅。至春秋后期,郑国执政子产开历史先河,将国家法典刻在鼎上,示法于民,即所谓“法鼎天下,法在人心”。此举
A.利于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B.倾向于对平民权益的保护
C.彰显了法律的“去神秘化”D.力求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6 . 《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周武王此举意在
A.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B.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
C.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D.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
2022-02-25更新 | 529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