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是《左传》中关于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子产的部分记载。与子产思想相似的是(       
时间事件语录
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郑国的子国、子耳侵犯蔡国,俘获了蔡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欣喜不已子产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
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子产执政,问然明如何为政,并对然明的观点赞赏不已然明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
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子产临死前对子太叔的遗嘱子产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A.民贵君轻B.兼爱非攻C.以法治国D.为政以德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碟)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①维护权贵利益       ②重视儒家伦理       ③注重公平正义       ④保护私有财产
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④
2024-04-1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通‘鉴',意为镜鉴),当于民监”和“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       
A.民本思想历史悠久B.天子行为得到有效约束
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D.“天人合一”学说较盛行
2024-04-0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据此可知(     
A.晋国刑书是中国最早成文法B.晋国已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不稳
C.刊布刑书成为历史发展趋势D.法家和儒家国家治理主张不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左传》记载:“(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子产临终前态度转变说明了(     
A.从以德服民转变为立法从严,严刑峻法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舍宽取猛是救世之需
C.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D.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
2024-01-1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到战国时期政府才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这一变化主要服务于(  )
A.军事战争的需要B.社会秩序的维护
C.官员选拔的便利D.专制皇权的加强
2023-12-2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2 中西方法律教化与基层治理(5大核心考点+90道高频考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战国竹简《子产》记载,郑国子产立法的理论依据是“天地、逆顺、强柔”,提出要根据天地运行规律、事物发展形势来制定法律,并将体现当世统治者命令的“令”列在体现传统法度的“刑”之上。这反映了(     
A.君主集权体制的确立B.重法轻礼思想的形成
C.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D.法律制定方式的改变
8 . 如表是先秦文献的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     
史料出处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皋陶谟》
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尚书·洪范》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A.仁政思想逐渐已深入人心B.统治者用神权强化王权
C.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D.天命解释权的逐渐下移
2023-11-0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据《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而《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用刑法维护社会秩序B.中华法系基本确立
C.贯彻明德慎罚的原则D.礼法并用治国思想
2023-10-17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长水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法律和道德发生冲突时,先秦时期不同派别的主张不同。《论语》记载孔子“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商君传》记载商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盖非:相互掩盖),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

——摘编自许世英等《中国古代法制中的法律与道德》

材料二

时期案件法律规定判决结果判决理由
西汉子为保护父亲不被他人伤害,而误伤己父《张家山汉简》:杀伤父母,枭其首市子无罪《春秋》之义,父为子隐……
魏晋朱谏之父为族人朱幼方烽火所焚。谏之成人,手刃杀幼方《晋律》:准五服以制罪帝嘉其义,赦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孝子,实广风德
唐朝一人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唐律疏议》:杀人者斩诏免死配流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孔子和商鞅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到隋唐法律发展的趋势。
2023-10-1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