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瑚生簋是周宣王早期的器物。它完整地记述了当时(周宣王五年至六年时)瑚生在一次关于其父亲偷 税漏税的案子中,为了赢得官司,求得同宗召伯虎的庇护,向多人行贿并最终胜诉的事件。材料可用于探讨当时(     
A.周人法制意识较为淡薄B.伦理关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C.诸侯逃税现象相当普遍D.统治者利用宗法制维护其统治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西周时期,既有国学,又有乡学。国学的主持者是大司乐,是国家的礼官,负责祭祀与典礼之事;乡学主要由大司徒来管理,大司徒管理下的小司徒、乡师、乡大夫等官员也是各级教育机构的管理者。这说明西周时期的教育(     
A.已经过渡到平民教育B.具有官师合一的特点
C.基本是原始教育遗留D.开始出现了私学雏形
2024-01-2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五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把刑法浇筑在金属器皿上,公布于众。晋国大夫叔向写信给子产,警告说:历来的君主都不预先制定刑法,原因就是怕民众会抛弃礼义而引用刑法去争讼,那时的百姓就难以统治了。二者之争的实质是(       
A.社会治理工具的选择B.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C.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D.诸侯国影响力之争
4 . 战国时期,法治是一种集刑罚、奖赏、内政、外交、军事、商业、权谋等手段的系统化、制度化的治理方法,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也;以战去战,以刑去刑”。这反映出(     
A.百家争鸣的积极作用B.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法治适应了时代需求D.民本思想为各国接受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的观点。同时,他还提出礼义廉耻是维护社会安定的治理智慧,是维系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这表明管仲(     
A.重视维护伦理秩序B.主张用法律解决争端
C.具有德法并重思想D.注重法治体系的完善
6 . 《说文解字·刀部》:“刑,罚罪也。从井,从刀。”“刀”表示古代的一种兵器。《越绝书·记地传》中说:“‘井者,法也。’井训为法,故作事有法谓之井井”《荀子·儒效》中说:“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春秋至两汉时期的刑罚(       
A.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度B.维持了社会等级秩序
C.已将法家思想作为指导D.是治国理政的主要手段
2023-12-16更新 | 8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傅斯年认为,“周之代商,绝不代表物质文明之进展……未必在宗法制度也……而在人道主义之黎明……一切固保天命之方案,皆明言在人事之中。”该观点意在强调西周(     
A.萌发贵族政治B.改进生产方式
C.重视敬天保民D.弱化宗法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战国时期,儒家对于“礼”的认识不断丰富,儒家分支之一的稷下儒家认为“礼”是在既定的社会秩序基础上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以及适应于这套等级制度的伦理规范;国家为了维护既定的“礼”,有时必须运用暴力手段强制人们去遵守。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儒家(     
A.受到法治观念影响B.极力排斥社会阶层流动
C.放弃重建礼乐制度D.重视基层民众伦理教化
9 . 清华简《子产》记录了铸刑书事件,书中认为,一个国家能够生存延续、发展壮大的根本乃在于“得民”,而要“得民”;统治者就必须做到守信用、秉持客观立场、从节行礼、不滥用民力、不妄加惩罚。这说明当时(     
A.辩证法思想萌生B.民本治国理念已出现
C.成文法得到普及D.儒家与法家严重对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鲁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这短短的几个字,记载了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它表明当时的中国(     
A.礼乐社会秩序正式确立B.统治者以法律治理国家
C.由习惯法进入了成文法D.颁布法律条文教化百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