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22-23高三下·河南开封·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康熙二十八年宣布“国家授权族长,于族内行使教训权”。雍正时期,确认族长各项权力的条例纷纷被编撰入律,并指示“凶恶不法之人,经官惩治,怙恶不俊,为合族共恶之人……以家法处治,置于身死,免其抵罪”。这体现了(     
A.宗族开始参与社会治理B.宗族共同体凝聚力逐渐增强
C.清朝地方司法制度完善D.国家政权与宗法族权相结合
2023-06-14更新 | 250次组卷 | 3卷引用:考点巩固卷22法律与教化-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2023·江苏连云港·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下图描绘了如下场景:11月寒冬,纺织完毕的妇女在家中享受衣食温暖,而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则在街头挨冻。这表明(     
   
《缙绅的理想:16世纪德报图》
A.明朝妇女地位大为提高B.儒家教化开始深入民间
C.时人劳动意识两极分化D.地方精英试图以礼化人
2023-05-28更新 | 298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测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023·浙江宁波·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它遵循“立例以辅律,贵依律以定例”的原则进行编定,不仅突破了祖宗成法不可改的束缚,而且使刑事条例规范、划一,例和律的关系协调统一。它最有可能是(     
A.汉朝《二年律令》B.唐朝《永徽律疏》
C.宋朝《天圣令》D.明朝《问刑条例》
2023-05-28更新 | 255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突破卷22法律与教化-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23-24高三上·浙江·期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清律例》有云:“过失虽出无心。而子孙……于祖父母,父母当敬慎不应至于过失。故凡人收赎,而子坐流徒,即臣子于君父不得称误之义也。”这可以说明当时的律法(     
A.注重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B.亲属间因尊卑亲疏可考虑减刑
C.其制定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D.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百姓宣讲
2023-03-24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考点巩固卷22法律与教化-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曾提出对四方蛮、夷、戎、狄四大民族集团要“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主张。据《史记》载汉朝时对降服的匈奴人“因其故俗为属国”,所谓属国,就是因其俗,存其国号,而属汉朝。属国内的管理制度,则仍按原民族的制度即因俗和利用原来的统治者而治。这种体制后来扩展至南方和西南的许多民族地区,如在氐羌设立金城属国、广汉属国等。魏晋南北朝时曾建立了许多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这些政权在法制上主要采取了以汉法治汉人,胡法治胡人的双重统治体制。《唐律疏议·名例篇》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依法律论”,公开确认各民族的“本俗法”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这是对秦汉以来对各民族实行“因俗而治”措施的法律化、制度化。清朝曾制定了一部专门适用于蒙古的法规《蒙古律例》,《大清会典》记载“国家控驭藩服,仁至义尽,爰按蒙古风俗,酌定律例”。在这部法律中,“凡蒙古犯罪皆论罪”,即用罚牲畜取代清朝法律规定的刑罚。综上所述,“因俗而治”是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一贯奉行的法制原则,它对维护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苏钦《论古代民族法制中的“因俗而治”》

材料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一些政策做了适当调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些条款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适当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九届全国人大成立了以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为组长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小组。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建议稿)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于20012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

——摘编自马启智《新中国60年民族法制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22-23高三下·山西·阶段练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礼法合治”思想自西汉至清末的两千年间,伴随着秦汉封建专制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逐渐积淀于民族心理之中。所以礼法两种文化的交锋反而促进了两者的发展,形成了“礼法合一,德刑兼治”。自西汉儒学家们发动“引经决狱”将经义凌驾于法律之上,实践于审判活动中;东汉儒臣掀起“引经注律”的热潮,将法以儒家的思想解释于法家之律文;唐律“以经立法”“一准乎礼”的思想铸就了中华法系鼎盛时期,至此“礼法合流”即成,成为了“礼为本,法为用;礼为主,法为从;礼为先,法为随;寓礼于法,明法彰礼”的法律价值体系,可以说当时礼乐教化的儒家思想渗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黄孚劫《礼乐教化对法治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清末法理派在法律实践中力图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在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的努力下,无论是对法的一般理论的理解,还是对法律学科的研究,包括对法律人才的培养、对执法者的管理规范、对犯法者的惩治教育,都在努力超越传统法观念,试图用西方近代法律理念来“会通中西”。在对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等部门法,包括司法制度等法律体系的框架构建和具体法律的修订中,更多地倾向于移植西方近代法律体系。通过法理派积极推进变法修律,最终形成了以《大清新刑律》为首的一批成果。

——摘编自桂林《论清末法理派的法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法治思想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至清末法治思想演变的历史启示。
2023-02-26更新 | 171次组卷 | 4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练)
23-24高三上·贵州贵阳·期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隋朝成书的《颜氏家训》,内容全面,涉及修身、治学、理家、处世等方面,当时同类书籍极少;宋代,家训自成系统且普及,“处己”和“治学”的内容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到族规、家训之中。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家训巩固理学的正统地位B.活字印刷术促进家训书籍的普及化
C.家训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D.教化日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2023-02-09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考点巩固卷22法律与教化-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8 . 明太祖倡导儒道、佛“三教并用”,曰:“若绝弃之而杳然,则世无神鬼,人无畏天,王纲力用焉。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明太祖意在(     
A.兼收并蓄东西方文明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调和儒道佛三教矛盾D.建立政教合一国家
2022·北京·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2022-09-08更新 | 6262次组卷 | 59卷引用:考点巩固卷22法律与教化-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10 . 《大明律》将唐律的十二篇改为七篇,除第一篇仍为名例律外,其他六篇则按六部设目,形成了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为构架的格局。《明会典》也以六部官制为纲,规定了文武衙门的组成、权限和活动原则。明代这些举措旨在(     
A.规范政府行政活动B.防止宦官干预朝政
C.削弱武人政治地位D.革除唐宋律例弊端
2022-09-01更新 | 1349次组卷 | 22卷引用: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测试-【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