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随着传统政治秩序的崩溃以及统治者对于武官的制衡,大批寒门士子通过科举入仕,士大夫群体迅速壮大,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当时, “不抑兼并”的土地管理政策引发出贫富分化、农村人身管理混乱以及土地纠纷不断等现象,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双刃剑”效应,金钱至上,享乐之风盛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士大夫们将重内省、重秩序的基本理念融入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逐渐成为社会管理的主导者和实施者。

士大夫们以家庭教化为起点,用家训家风的形式,推动儒家思想传播的平民化和通俗化,营造良好的基层德治氛围,他们在振兴宗族的旗帜下,重新调整家族管理的标准和秩序,实现了地方社会治理与民间血缘宗法关系的融合。在灾荒与动乱时期,官府救济往往力有不逮,士大夫经常投身于社会救济事业之中,稳定秩序,安定民心,较好的弥补了地方治理在这一方面的缺失,成为保障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器”之一。

——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士大夫主导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归纳宋代士大夫实施社会管理的主要举措。
2024-01-2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清代官员胡文炳所著《拆狱龟鉴补》一书中收录的“铭刃报仇案”所载:王世名十六岁时,其父与族子俊同居争屋,为俊殴死,王世名时隔六年杀死了自己的杀父仇人王俊。按照当时的律法规定,只要王世名证明王俊确系杀害父亲的凶手,就可以免死,仅杖六十。但是要证明是王俊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就要给父亲开棺验尸, 王世名不忍父亲尸体被毁,便请求按照普通的杀人罪判决。知县免检尸, 以全孝子。“世名曰:‘此非法也,非法无君,何以生为?’遂不食而死。娈俞氏,抚孤三载,自缢以殉。政府旌其门曰‘孝烈’。”

——摘编自《拆狱龟鉴补》


从材料中提取任意两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信息明确,史实准确、充分,史论结合)
2024-01-2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先秦,儒家重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认为国家治理离不开道德,应以道德规范调整人际关系,从观念上端正人心、导民向善。法家重视以法律手段治理国家,认为国家治理离不开法律,主张以严格的法律强化约束各级官吏,以严厉的刑罚禁暴止奸,实现秩序。汉代以后,正统儒家主张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秦朝专任刑罚,导致民怨沸腾,二世而亡;汉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也难以适应后来的社会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主张儒法结合、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的正统儒学应运而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也提出德主刑辅、德刑并用的治国主张。经过汉中期改造后的正统儒学,坚持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的基本原则,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系统的治国理论,如,《唐律》确定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治国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

—摘编自朱勇《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共同治理的智慧》


材料中提出了几种治国方略,选择其中一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史论结合,层次清楚)
4 . 【法治与德治】

材料   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期,德治与法治的萌芽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两种治理模式都是以人之德性为根基的善治模式。德治的思想萌芽始自于《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及先秦的孔子之德政与孟子之仁政之中。法治思想开端于先秦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摘编自徐佰义《德治与法治的伦理溯源》


请以“法治与德治”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论证须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万花筒 : 一则冤案与晚清社会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清末著名冤案之一,它如万花筒,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状况。

人物与冤案

杨乃武,浙江余杭乡绅,同治十二年(1873年)乡试中举。生性耿直,不惮忌官威而指责贪官,得罪知县刘锡彤。葛毕氏,绰号“小白菜”,其夫葛某暴病死亡,葛家人以为中毒身亡报官。验尸件作错判为砒霜毒杀所致。知县刘锡彤认定为小白菜所杀,严刑拷问迫其承认与杨乃武通奸谋杀亲夫,杨乃武被屈打成招。杭州知府不顾案件漏洞百出,宁枉勿纵,以通奸杀夫判决两人死刑,将案件上报给浙江按察使。

申冤与重审

杨家不服判决,到杭州知府处喊冤,无人理睬。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到北京告状,被都察院截回地方。但此案博得其他京官同情,案卷得以送达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翁同稣处,经审查后认为该案疑点颇多,便呈递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旨,命浙江巡抚重查该案,并遣监察御史调查。浙江巡抚再次把杨乃武屈打成招,并不顾监察御史劝告此案漏洞,坚持维持原判。清廷再派官员重审,官员受贿,仍维持原判,监察御史有异议上奏朝廷,弹劾办案官员。

舆论与真相

杨姐二次进京告状,一些官员上书要求查明真相。《申报》持续刊出小白菜与杨乃武案件的进展始末,揭露二人遭酷刑逼供内幕,其它各报刊也相继报道。民间舆论沸腾,要求查明真相。1876年,朝廷命刑部尚书亲审此案,经刑部件作开棺重新验尸后证实小白菜丈夫因病而死,非中毒身亡,真相大白。

个人与朝局

杨乃武与小白菜无罪出狱,但已伤残满身,杨乃武的功名不得恢复,小白菜出家。该案所涉及的官员,除刘锡彤发配黑龙江充军之外,涉案官员均给予撤职处分,此部分官员大都是“两湖派的将领”,两湖派的势力遭受很大打击。

——摘编自虞佳臻、赵婷婷《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透视晚清法律文化》等

有学者指出,晚清社会在“黑暗与进步、秩序与失序、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艰难行进。”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对其观点进行历史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2023-11-13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