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周代至战国,教化可谓政教风化和德育的代名词,是一种引导个体身心摆脱原始状态,达至“仁义”“礼”“智”的境界。就传统儒家而言,教化并不是反对法律,而是倡导“德先刑后”“德本刑末”的教化手段。传统教化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成就与其严密的教化网络和运行机制密切相关,这种立体网络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在古代众多教化榜样中,有三类是人们效仿的对象:一是圣人,即“百世之师”。二是明君,即最高统治者的率先垂范。三是名臣和名士。此外,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背景下,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就成为人们的理念追求,而社会和文化精英扮演了规则发现者、表述者和践履者的角色……也是一般所谓教化向更普遍范围的人群示行、推广规则的基点。

——摘编自雷月荣、程红艳《传承与融合:论中国传统教化及其当代德育价值》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教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古代传统教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教化置于安邦治国的首要地位,且在明代尤为重视。朱元璋在洪武五年下诏斥责当时社会风俗落后,“自元氏废弃礼教,因循百年,而中国之礼变易几尽”“市井之间,尚然元俗”,百姓不受管理。本着“教化必本诸礼仪”的方针,明初每年举行“乡饮酒礼”,届时,知县要亲率官员齐到县学的申明亭,当众宣谕,在宣讲圣谕后又接着讲解法律条文。朝廷用礼教改变蛮荒异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校教育来达到目的。故明代州县官员都比较重视教育,大力兴办官学。明代为使教化收到更好、更广泛的效果,也非常重视乡里社学,洪武初,诏有司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子弟。正统元年,令各处社学、提学及有司严督劝课,不许废驰,复民间子弟听入社学。而州县官亲自巡视乡社,考核社学学生,文章优异的,便推荐到州县学继续进学、参加科举,以示旌表。学校教育对平民百姓的向化也确实有很大影响,“二百年来民情今日始泄,二百年来民心今日始安”。

——徐燕婵《试论明代教化》

(1)据材料概括明代实施教化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分析“明代尤为重视”教化的原因。
(2)概括明代乡约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概括明代教化带来的影响。
2024-04-2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4届高三4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明代,苏州人陈仁锡设立陈氏义庄、立“向善、月学、中节”三规,并明文规定“不孝不悌父兄自首者虽贫不给;侵损墓木得罪祖宗者虽贫不给;失身下贱贻玷族属者虽贫不给;倘若有冒取外姓为己子或在外不检生子者不给”。由此可见,义庄(     
A.重视对族人的道德教化B.强调族人的社会义务
C.注重家礼的仪式化建设D.兼具报国宜家的功能
4 . 丁狗仔欺负14岁的丁乞三仔,丁乞三仔拾土回掷,致其殒命;雍正下旨“丁乞三仔情有可原,着依例从宽免死”。9岁幼童因讨要葫豆不得而殴毙同龄人;乾隆认为幼童因一件小事就有了杀人的冲动,危害性极大,须依《大清律例》,处以绞刑,不得宽减。据此可知,清朝(       
A.律例合编保护了未成年人B.矜老恤幼体现了礼法合一
C.君主专制达到了历代巅峰D.司法审判融入了理性因素
2024-04-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 湖南省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08年,清廷须布《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规定: “外国人控告中国人之刑事民事案件,公堂之承审员须遵中国现行法律并本法办理,不得徇私及偏倚畏累。”而中国人控告外国人,则由被告人国家的领事审讯,中国官员在堂陪审。这一规定(     
A.意欲规范涉外诉讼程序B.旨在取消列强治外法权
C.体现了民刑不分的特点D.践行了中体西用的理念
2024-04-09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首先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以后诸侯国纷纷起而仿效。随着法律的公开化,“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战国初年,魏国的李悝在总结各国法律的基础上,编定《法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体系的法典著作。《法经》分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是一部诸法合体分篇而以刑为主的法典,商鞅变法的《六律》就是仿照《法经》的内容和体裁制定的。……中国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一般的惩治刑事犯罪的内容,还载有国家体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条款,既包括了军事、财政、经济、文教等方面的职责,又有严格的处罚规定;不但详列了判决量刑标准的实体法,还包括具体处理诉讼、办案断狱的程序规定。此外,还明确规定了各级官吏的职责、待遇和具体工作细则,乃至考课、升贬、休假、丧葬之制也无不在内。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等长期并行。

1870年,清政府进行了一次法律修改,虽然是小修小改,但还是迈出法律变革的第一步。1889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新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随后,由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缔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统治岌岌可危,清朝政府被迫承认,不变法实难苟存,一些高官权臣们也认为不图强则不能自立。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和驻美大使伍廷芳等主张兼取中西,着手修订法律,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法规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修订法律法规的原因。
7 . 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争吵得最厉害的问题就是德刑轻重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

史料

“夫以爱民用民,则民之不用明矣。夫至用民者,杀之危之,劳之苦之,饥之渴
之。用民者将致之此极也,而民无可与虑害己者。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民皆
舍所好而行所恶。”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
施,而化之为贵。”

“刑重者,民不敢犯, 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1)根据材料,区分出重法派和重德派(直接写序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法派和重德派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历史认识。
2024-04-04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乾隆十年,四川珙县县令朱声援请改易乡名,很快获得批准。各乡改易名称如下表。

原名

在城乡

山路乡

水路乡

波浪乡

下罗乡

上罗乡

岸乡

浣乡

改名

文聚乡

仁寿乡

知乐乡

宁泰乡

育览乡

孝友乡

崇礼乡

集义乡

这反映了(       
A.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B.儒学思想决定地方治理成效
C.政府重视地方的教化D.城乡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2024-03-31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清时期,乡贤祠成为供奉祭祀德行著闻的乡贤的祠堂,由地方官主持修建。祠内神主(乡贤牌位)名义上属于地方乡里,实际上是国家祭祀的人神,其体现的价值标准需符合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认知和国家意志互动良好B.儒法并用规范基层治理
C.乡贤文化主导了社会主流价值D.君主专制得到逐步加强
2024-03-29更新 | 8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一监测(二模)历史试题
10 . 清代在乡村社会中,乡绅们每半月宣讲一次圣谕十六条。“圣谕十六条”以“重人伦”“重农桑”“端士习”“厚风俗”为主旨。据此可知(     
A.从士人开始投身基层教化B.农耕文明影响了中华文化特色
C.打破了士和农阶层界限D.盛行礼法结合的基层教育理念
2024-03-29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