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伦理与教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士大夫对民众的劝诫,大多结合相关社会教化活动来进行。宋仁宗时期,“文治浸盛,学校大修,远郡僻邑莫不建学”,“州郡不置学者鲜矣”,宋仁宗还对江淮以南地区的民间非法宗教“皆严禁绝”,大力推行儒学。两宋时期的士大夫、官员常常对所辖地区的名宦名士、孝子贤孙、贞节烈女进行统计上报,对受到朝廷褒奖者给予减赋或旌表门闾的奖励,“广厚风俗”。赵朴任职越州时,就上报神宗对上虞县刘承诏加以旌表;朱熹任职南康军时,通过查阅方志、走访各地,对东晋陶侃、北宋刘涣等前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或建祠,或拜谒,以此来教育民众。

——摘编自张淑生《宋代俗训与社会教化》

材料二   明代初期,朱元璋就十分注重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基层百姓,以纲常礼教为总原则,继承了以儒为宗的统治思想,通过“每年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举行“乡饮酒礼”来落实。此外,明政府还将闾阎百姓作为教化的主要对象,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制定州县官员条例,要求县官亲自下乡督查乡约讲授情况,以重其事;明代闾里还建有申明亭和旌善亭,“凡民间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皆书其实行,揭于其中,劝善也”。明代统治者认为“致治之道在于善俗”,洪武五年(1372年)规定“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并亲作“农桑学校诏”,督促执行,以导善行。

——摘编自许燕婵《试论明代教化》

材料三   宗教改革以来,英国在不断创立对穷人进行扫盲并传播宗教的慈善学校的同时,季审小法庭也发展成为民间基层较为繁忙的司法机构,处理案件并普及司法常识。17世纪,乡绅和富商捐助建立了大批提供通识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学校,并将子弟送到欧洲大陆游学。英国基层社会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政府主动为乡村社会的转型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的举措,使更多的英国乡村民众获益。

——摘编自付有强《城市化背景下的近代英国乡村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时期社会教化的共性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国与近代英国在社会教化方面产生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社会教化的积极影响。
2023-03-31更新 | 272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由于这场运动涉及政治、社会、家庭、教育、伦理各个方面,当今学者已经开始普遍用复数来称呼这场运动。这场运动从一开始就得到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反映出它具有更为广阔、深厚的社会背景。因此,有学者称它为“普通人的大革命”。这表明(     
A.文艺复兴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B.宗教改革是一场重要社会改革运动
C.启蒙运动表达了资产阶级经济诉求D.近代科学的兴起有着广泛社会因素
2024-02-0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哲学主要通过两种基本方式来固守自己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首先在社会发展平稳期,儒家文化主要采取文化教化的方式,与官方意识形态合一,把伦理道德贯穿于社会生活之中,以规范普通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在社会转型期,采取文化专制的方式,与官方意识形态统一,把王者之道强加于社会生活之上,使社会各阶级之间变成纲常之网,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不得不依其而行。摘编自胡晓霞——陈彤《儒家文化与中国农村基层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文化作用于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有上帝论、三位(圣父、圣子和圣灵)一体论、基督论、原罪(天生有罪)论、救赎论。基督教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宣讲教义。开办学校,主要讲授宗教内容,也教授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和逻辑。介入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几乎所有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教化实施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一个国家社会治理的因素。
2024-01-3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深明“教化之本,治乱之源”的治国之道,推崇儒家教化的治国理念,通过扩大科举取士范围,改革完善科举程式,笼络天下士子和重整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神宗朝,王安石秉持“一道德则修学校”的教化观点,积极振兴太学及地方州县学,将各地各级士人阶层共同纳入国家教化组织的调控范域。南宋朱熹制定了书院、蒙学的学规、教材和教程,将理学思想输送给广大民众子弟,再通过乡约等与百姓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非学校教化途径而深入日常生活世界。在重文的社会背景下,版印书籍普遍流通,促进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使教化寓于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之中成为可能。

——摘编自张雪红《试论宋代社会教化的新特征》

材料二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三大新教。路德宗的“因信称义”说认为,个人通过对《圣经》的理解与虔诚信仰便可获得拯救,不再需要教会和教士的中介作用。根据加尔文的“预定论”,那些努力发财致富的人都是上帝的“选民”,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新教的世俗禁欲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演变成为一种勤劳俭朴的精神。而英国国教会尽管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但其教义、组织、礼仪等并未改变,仅仅是实现了英国教会的民族化。

——摘编自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教化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教伦理观。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社会教化与新教伦理所发挥的共同积极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法治教化
古希腊罗马︱渊源罗马共和国:公元前450年颁布①_________
背景 平民VS贵族矛盾尖锐
地位 习惯法→成文法
罗马帝国:212年万民法产生
背景 帝国统治区域扩大和人口激增各种矛盾尖锐
地位 公民法→万民法 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
背景 西罗马帝国灭亡 东罗马巩固统治
意义 古罗马法律最高成就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②______
公元1世纪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犹太教
392年 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中世纪
︱发展
日耳曼法:[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受罗马法影响]
各日耳曼王国在部落③_____的基础上编纂的一批成文法
教会法:[对古罗马法制文明的传承]
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吸收若干罗马法原则制定的法
罗马法复兴:[促进罗马法传播]
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
11世纪西欧④___经济发展,原法律和社会生活极不适应
476年日耳曼人国家逐渐接受基督教
[灭亡西罗马帝国为取得罗马人和教会支持]
地位 渗透欧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
文化教育:保存古典文化;教会学校
社会生活:教会介入日常生活各个方面
影响
积极:利于社会教化重视家庭 社会道德 忍受现世痛苦
局限:强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近现代︱形成英美法系(普通法系)形成
11世纪英国诺曼王朝设立法院,法官定期巡回各地审判
12世纪英国形成⑤____法[习惯法为基础全国普遍适用]
13世纪《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美国等国在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本国法律
大陆法系(民法系)形成
13世纪法国王权加强,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统一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制定一系列法律
拿破仑帝国:⑥_____法典[《法国民法典》及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构成法国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法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新教
背景
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原始资本积累
政治 ⑦____改革基督教分裂[天主教VS新教]
思想 文艺复兴解放思想 人文主义发展
主张 实质是资产阶级利益诉求
因信称义 反对教皇权威 提高⑧《____》地位
提倡节俭 积极入世 追求财富
教随国定
影响
积极 适应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原始积累诉求
局限 坚持基本教义束缚思想;迫害“异端”
备注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建立背景: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融合启蒙思想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基本特征:
从国家权力机构 立法司法相对独立 [议会掌立法权;行政机构依法律行政;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
从法律内容上看 注重保护⑨____权利[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从司法实践是看 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影响:
积极 利于巩固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局限 基于⑩_____的不平等;黑人、原住民和妇女公民权认定问题

2022-10-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中期以来,在商业化影响和黑死病冲击下,英国以教俗贵族和劳动者为代表的传统等级发生显著分化,以乡绅和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新兴阶层异军突起,社会结构处于新旧交替之中。传统贵族铺张浪费和新兴阶层模仿攀比更高阶层,形成了过度消费问题。过度消费造成有限资源大量消耗,物价上涨,消费者负担加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奢靡之风盛行,等级界限模糊不清,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鉴于此,英国议会颁布了11部禁奢法令,以强制规范城乡居民的饮食和服饰等生活消费标准,全社会初步养成了理性消费的风气。

——摘编自徐浩《14—16世纪英国社会的过度消费问题与禁奢法令的实施》

材料二       宗教改革从精神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瑞士人的思想观念,使瑞士较早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乃至孕育了瑞士人执着的工匠精神,为钟表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因素。新教的出现推动了“合理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加尔文的神学明确了人间的国和天上的国的区别,从而为追逐利润的商人和放债者的冒险活动正了名。加尔文赋予节俭、勤勉等商业美德以宗教价值,新教徒一方面聚敛财富,一方面又推崇禁欲主义,为资本主义初期的原始积累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迎合了当时瑞士新兴资产阶级追逐财富的要求,为瑞士新教同封建王权的斗争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摘编自马丁《欧洲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和瑞士两国民众思想观念转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和瑞士两国民众思想观念转变的不同原因,简析其共同影响。
2023-10-2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疏议》颁布于唐高宗永徽二年,《法学阶梯》制定于查士丁尼皇帝期间。这两部分别代表古代东方与西方法律秩序的著名法典,其历史命运却有所不同。在近代东亚法律变革以前,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一直是整个东亚地区实际运行的法律体系;而《法学阶梯》逐渐湮灭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尘埃中。当人类开始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它们的命运又发生了变化;《法学阶梯》以及罗马法的其他部分被重新发现并开始复兴;19世纪中后期起,中华法系从外围开始瓦解。

——摘编自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材料二   1911年,清政府编纂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在法典结构、原则、制度与内容都与1900年《德国民法典》有诸多相似,是我国第一部近代民法典。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施行,沿袭《大清民律草案》编纂体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引入苏联民法理论,制定民法典。其后经过五次编纂修订,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完成立法程序,它在法典的体系、原则、制度与内容诸多方面都有超越之处。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程与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和《法学阶梯》为代表的罗马法命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说5-10世纪是西欧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黑暗时代”,但这决不能简单的归罪于基督教会。基督教是将中世纪与古代文明连接起来的唯一桥梁,教士们大量搜集和抄录古希腊罗马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后来教会人士还来到德意志及北欧中欧等地,一面传播教义,一面逐步的掌握了各地的文化事业。鉴于神职人员文化修养普遍低下的状况,教会的一些有识之士便力主大办教育,一批修道院及附设学校被建起,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教会和修道院是文化教育的中心。

——摘编自刘景华《重新认识中世纪天主教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新的经济因素开始产生和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路德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系统的以“因信称义”(靠自己虔诚的信仰即可灵魂获救)为基础的宗教改革思想,强调人人均可阅读理解《圣经》,不需要通过教会就能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打破了教会的权威,培养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并把人们从教会繁琐礼仪的束缚中解救出来,给人以精神的自由,这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路德的理论满足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摘编自《世界史资料丛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基督教扩大影响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欧洲文化教育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出现的原因,理解“路德的理论满足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督教是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当地民族高压统治的产物。基督教一开始就反对罗马的统治,仇视富人,号召教徒过清贫的生活。基督教诞生后的前三百年里,遭受了罗马帝国多次镇压。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和一些奴隶主贵族、富人和军官的加入,基督教在教义上、组织上和仪式上变得复杂起来;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部分人逐渐认识到基督教对争取民众和加强统治的重要性。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律,规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唯一合法的宗教(即罗马国教)。

材料二   中世纪初期,教会是唯一设有学校的地方。教育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培养对上帝度诚、忠于教权的教士。《圣经》成为学校唯一的教科书。骑士们则在宫廷和贵族家里接受军事战术训练和礼法教育,以此成为能够维护封建主利益的强悍军人。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行会学校,商人子弟学校出现了。这类学校注重本族语和计算的教学,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后来这类学校合并成城市学校,并逐渐促成了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城市学校和大学的陆续出现,反映了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对欧洲文化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并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世力、陈光裕《一本书读懂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性质的变化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的不同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