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只是罗马国家“为了本国公民颁布的法律”;□□□意思是“罗马帝国各民族共有”的法律,初适用于意大利半岛的各民族,后扩大至罗马地中海的各民族;自然法则是“将自然理性注入人心的道德法”,是一切事物的逻辑和秩序。

——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   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限制政府权力)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总目标,加快建立和完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制度安排,致力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门洪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期的战略布局》


请回答:
(1)如果你是材料一的文本编辑,请依次补全所缺文字。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美国如何实现“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的?
(3)材料三中“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中的“宪法”是哪一年由哪一机构制定的?简要归纳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 .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草歌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二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建国初的史实,从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简述我国是如何进行“新长征”的。并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2019-07-0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两幅有关秦朝和古希腊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示意图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   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自由、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分别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近代西方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材料三出自哪部法律文件?材料三反映了该文件的哪些核心内容?
(4)依据材料四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最突出成就?

4 . “民主”依赖“法治”,“法治”推进“民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种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如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摘编自于语和《〈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政治现代化最关键的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第一,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举国公认的全国性的立法机构手里;第二,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第三,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

——摘编自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三   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走向。……从此,宪法精神被作为中国政治的最高精神和原则,成为近代政治制度的保障。以后的中国历史,尽管宪法的命运多舛,但宪法的精神一直维持不辍。

——刘庆楚《民族复兴史上的三大历史“飞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二铜表法》颁行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中“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的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确立中国“民主共和”政治走向的法律文献,并结合史实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宪法精神一直维持不辍”的表现。
2018-12-2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浙江省余姚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在法律的实施上,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议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材料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讲到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1906年)
材料四 (见下图)

图一 图二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汉两朝法律制度的不同特点,并指出汉朝法律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皇帝制度的态度(不得摘抄原文)。我国的皇帝制度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废止的?
(4)材料四所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两个文件各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作用?
综上,你得到什么重要认识?
2019-01-30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卷

6 .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经历了专制到法治的逐步演进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指出材料一中图7所示中央行政制度的名称。与图7相比,图8的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哪次会议制定的?其性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7 .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利说“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荣耀的公职”人员是指哪些人?如何理解“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理解。
(3)据材料三说明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什么制度?试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2016-11-18更新 | 27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中国开始由农本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变。而传统司法不仅无法调适这种变化,其弊端还受到广泛的抨击。如何启、胡翼南就尖锐地指出:“今者中国之律例,其有平乎?无也!罪案未定,遽用刑成,何平之有?供证无罪,辄罹笞杖,何平之有?毙于杖下,意气杀人,何平之有?瘐死狱中,有告无诉,何平之有?有凌迟枭首,死外行凶,何平之有?”就连晚清的封疆大吏刘坤一、张之洞也在江楚会奏变法第二折中毫不犹豫地指出:“滥刑株累之酷,囹圄凌虐之弊,往往而有,虽有良吏,不过随时消息,终不能尽挽颓风。”

——摘编自吴永明《创制与革新:清末司法变革论析》

材料二   民国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被“救亡图存”“保国保种”等理念所笼平。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社会逐渐远离中国传统司法经验,在破除旧弊的时代里,社会精英抛弃了传统司法的精华,汲汲于从西方的经验中择优良者借鉴使用。而近代司法变革的过程正是社会转型时期制度选择之中茫然与迷失的重要体现。司法的正常运转需要借助诸多内外环境的支持,在国家独立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之下,司法独立和司法自身的价值很难被人认识到。国民政府先后数次的司法改革并没有带来预期稳定的法治秩序,反而因加速了旧秩序的灭亡而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

——摘编自江国华、李福林《迷思中的司法与社会:民国时期司法的社会本位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社会抨击传统司法所反映的实质,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司法改革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司法建设的看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以“明德慎罚”为立法指导思想;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立法必须“令顺民心”;子产“铸刑书”是对“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变革;《韩非子》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荀子》说,治之经,礼与刑;汉代主张德主刑辅;唐代倡导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等等。

——摘编自祝晓光、杜海《先秦法律思想谈片》

材料二   过去在法学理论界,讲到法律制度的划分,好多都用大陆法系、英美法系来划分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从阶级属性讲,西方国家的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都属于资本主义法系。对于资本主义法系,恩格斯曾经指出,“法律是资产者本身的创造物,是经过他的同意并且是为了保护他和他的利益而颁布的”,这种法律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是“资产者给他准备的鞭子”。

——栗战书《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材料三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法发展道路。1840年以后,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了改变国家命运,尝试了多种宪法制度,都未能改变山河破碎、积贫积弱的状况,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找到自己的领导力量。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变了这一切,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宪法制度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宪法与时俱进,不断回应人民对宪法的期待。

     ——韩大元《增强宪法自信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宪法根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新中国成立后“宪法与时俱进”的史实。
2024-04-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实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法治。

材料一   在西周社会中,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刑罚体系,礼与法相混淆。西周后期,统治阶级的司法统治经验越来越丰富,于是“法”的概念开始逐渐从礼治中剥离出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德治和仁政、法治和刑罚的不同社会观念,从中分离出了礼与法。在秦朝时期,法治和礼治的对峙到达了高峰。但是到西汉中期,随着社会的稳定统一、礼与法的关系再度发生了变化。统治者开始将儒家思想作为立法的主要指导思想,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强调德刑并用,德主刑辅。

——牛首强《中国古代法中礼与法关系的演进探思》

(1)依据材料,概括西周至汉代法治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

1949年至1978这一时期,经济立法相对较少,经济法尚未以一门专业法学和一项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形式出现。《土地改革法》提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规范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企业管理体制
1979年至1991开始了规模空前的经济立法活动,制定一批系统性、原则性、基础性经济法律法规。《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等
1992年至2012经济立法呈爆发式增长,相关市场经济的许多重要基本法如《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票据法》等均在此期间出台。我国依循国际惯例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通过了《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依据史际春《改革开放40年:从懵懂到自觉的中国经济法》等编制

(2)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立法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任选两个时期,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和阐释经济立法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2024-01-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