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从古至今,中国一直是一个重视法治的国度。

材料一   《大明律》吸收了《唐六典》《元典章》以职官分类编制法典的长处,创立了以六部分类的新体例。《大明律》共七篇,“名例”以下,分别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和工律六篇,其在定罪量刑上 侧重尊君。朱元璋还创造了“教民榜文”之类的普及政教法令于民间的制度,让“里老人”宣讲简明扼要 的“圣谕”。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 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摘编自朱勇主编《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期的民事单行法如婚姻法、继承法、担保法、合同法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这些 法律相对比较散乱、零碎甚至有冲突,无法像民法典那样发挥出整体效应,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法律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我国90年代法治建设的成就,并分析推动新中国民法典最终颁布的条件。
2024-05-2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024·浙江·模拟预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唐律疏议》明确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唐太宗就曾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刑罚的滥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3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律”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律疏议》的重要历史地位。
(2)依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024-04-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3 . 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中西方法律虽然有各自的发展路径,但是又相互学习和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提出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的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法学总论》对物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它将物权分为了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对每一项物权进行了以篇为框架的阐述,而《唐律疏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其广度仅涉及契约、侵损等领域。

——摘编自陆涵缘《浅析<法学总论>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律疏议》与《法学总论》的不同之处。《法学总论》是《罗马民法大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律疏议》和《罗马民法大全》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陆法国家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体系:一是罗马式民法典体系,其编纂体系被《法国民法典》接受,将民法典分为人法、财产法、财产权取得法三编。二是德国式民法典体系,该体系把民法典分为五编:总则、债法、物权、亲属、继承。但在《德国民法典》颁布不久,德国学者索姆巴特就提出《德国民法典》存在着“重财轻人”的偏向,这种重财轻人的特色使关于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的法大大退缩于财产法之后。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颁布的时间,它所代表的大陆法系法律制度有什么特征?

材料三   一百多年来,科技日新月异,适应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的发展,强化对名誉、肖像、隐私、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已经成为民事立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从民法典编纂开始,就确立了“编纂一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的法典”。我国民法典一共分为七编,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编,共计1260条。与五编制的《德国民法典》相比较,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体例有三大创新,即人格权独立成编、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以及合同编通则发挥债法总则的功能。一方面,我国民法典更突出了对人的保护,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这一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回应了时代之问。

——王利明《体系创新: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与贡献》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中国民法典与大陆法系民法典的不同点。
2023-11-2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法律具有经济的属性。下列内容摘自1949年以来的法律文件,其中出自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是( )
A.“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B.“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C.“国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D.“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023-04-13更新 | 316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现代化历程。

材料一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材料二   我国现行宪法的五次修正案

序号修正时间修正内容(部分)
1988412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
1993329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写入了宪法。
1999315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314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重要条文写入宪法。
2018311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简述其对中国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
(2)党的政策和理念通过合法程序先写入党章再写入宪法,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大部分写入宪法的时间(只填序号),写出第三次和第四次宪法修正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的内容。
2023-01-04更新 | 18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杭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模拟历史试题
6 . 下图所示为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批注版)第一条。据此可知,新中国婚姻法(     
第一条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妇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封建婚姻制度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包办强迫。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妇的婚姻……
①注重群众普法教育②坚持社会主义原则③彰显反封建民主精神④体现保护弱势群体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7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统治的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亡,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德国法学家耶林《罗马法的精神》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20条)
第二章 国家机构(64条)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3条)
序言
第一章 总纲(32条)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4条)
第三章 国家机构(79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3条)
19541982

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表明我国对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高度重视。从法理上讲,先有公民的权利,然后根据公民的授权产生国家机构。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没有人民的授权,国家机构就失去了权力的基础和来源。因此,宪法在体例设计上要体现这一原则。从逻辑上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与“总纲”有密切联系,连着写也比较合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宪法也把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列在对国家机构的规定之前。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材料三 在理论上,法律总是体现着其创造者的世界观,每一种世界观都包含着社会和经济趋向,它不取决于这个或那个人的思想,而取决于事实上规定权力及凭借这一权力立法的阶级的实际意图。所有法律都是某个阶级以普遍性的名义确立的,法律是掌权者的财产。他们的法律就是所有人的法律。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的具体所指,并用近代西方法律的发展来简要解释“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2)据材料二,指出1982年宪法做了哪些调整;并结合所学解释如此调整的原因。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西方国家的法律如何体现“创造者的世界观”。
2022-11-1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显地反映了国家活动中有两个积极性。一是中央的积极性。全国必须置于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由中央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迅速地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才能保障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但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在服从中央的原则下,地方也要赋予应有的自主权。凡属地方性的问题,由地方作出处理,这就是地方的积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开国创业(19491956)》

材料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生产力得到发展,人民在经济上开始走向自立,政治上民主意识与愿望的觉醒和萌发,参政议政的要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这些变化都要求和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及时地对原有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与更新,使之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觉悟和参政议政要求。

--申坤《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权力分配角度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除此之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80年代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022-11-03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不足而日有馀,上之任势使然之……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摘编自《有度》

材料二   17875月至9月,经过反复商讨和激烈争论,50多个与会代表非常务实地达成了妥协,起草了一部新宪法。《美国宪法》依照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不过,宪法在分配众议院名额时规定,除了自由民外,“其他人口”按照“五分之三计算”。

——摘编自郭小凌、侯建新等《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进程大事记(部分)

年份主要内容
198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997中共十五大对政治建设目标的阐述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5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009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013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18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18),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点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载入国家根本法
2020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1)写出《有度》的作者。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该作者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宪法》起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联邦制”的具体表现,并概述该宪法的不足之处。
(3)根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进程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地位。
2022-10-24更新 | 2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6月统测(二)历史试题
10 . 法律与教化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统治与社会治理相辅相成的手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果。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结合、出礼入刑构成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法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其形成是以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入法的方式实现。引礼入法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法系自身性格的塑造具有决定性影响,故不乏积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

——选自《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

材料二   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

材料三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


(1)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回答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主要原因和措施?请写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并指出其法律体系包含哪些部分?
(2)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内容,谈一谈你对“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