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0 道试题
1 . 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将“投机倒把罪”除名并分解出几种常见罪,分别是“合同诈骗罪”“非法经营罪”“强迫交易罪”“倒卖车票,船票罪”“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等。这一修订
A.奠定了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B.彰显了全国人大的立法核心地位
C.规范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经过多次修订。1982年的这部宪法
A.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六届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C.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D.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初步构想
2022-04-15更新 | 25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年间长孙无忌等人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该律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凡12篇。首篇《名例律》规定了“谋反”、“谋叛”、“谋大逆”、“不孝”、“不睦”等“十恶”重罪,还规定了“议亲”(皇亲国戚)、“议贵”(高级官员)等“八议”行为,同罪异罚。其余各篇涉及到卫禁、职制、户婚、贼盗、诈伪、斗讼、断狱等各方面的法律规定。《唐律疏议》以其内容的系统性规范性及高超的立法技术,成为中国封建法乃至整个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也对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阎步克《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清末民初,宪政在中国从思想传播到付诸行动,可以看成是一场制度和文化的移植过程。这场移植,以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为开端,经过了制度改良和制度变革,最终没有带来启蒙者和改良者以及革命者所共同企盼的宪政制度。

——徐蓉蓉《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历史省思》

材料三   新中国自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以后,1975年全面修改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1978年宪法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内容也不能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1979年初,中央开始酝酿对宪法进行全面修改,198212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八二宪法”),其后不同阶段,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对宪法又进行了五次修改。

——黄宇菲《百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体现的的中国古代法律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清末民初宪政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今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启迪。
2022-04-13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下列选项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史实结论
A15世纪末16世纪初,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被传播到欧洲,后来又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物种的全球性流动解决了人类饥饿问题
B1868年,日本进行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根除了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主义因素
C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重新建立国际货币制度。同年,世界银行成立,向主要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有利于人民币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D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该法典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了明确详实的规定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A.AB.BC.CD.D
5 .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颁布说明了我国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B.依法治国方略开始实施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善D.法制体系逐步走向健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主要法律法规(节选)
1949-1978年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
1978-1982年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1982-1992年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
1992-1997年1982年宪法第二次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
1997-2002年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

提取表中不同时期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实准确,论述充分。)
2022-04-03更新 | 677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3月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历史试题
7 .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这些成就的取得
A.主要源自于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B.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保障
C.说明党开始认识到法治建设的价值D.表明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2022-03-24更新 | 912次组卷 | 7卷引用:八省八校(T8联考湖北版)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国籍立法工作,直至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最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下图是这部法律的内容节选,它反映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节选)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人都具有中国国籍。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第四条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第六条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第七条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愿意遵中中国宪法和法律;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一、中国人的近亲属:二、定居在中国的:三、有其它正当理由。
第十条中国公民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经申请批准退出中国国籍:一、外国人的近亲属:二、定居在外国的:三、有其它正当理由。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完备B.中国实行有条件的双国籍政策
C.国家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D.国籍选择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
2022-03-18更新 | 212次组卷 | 3卷引用:技巧04 推理型选择题 -2021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攻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的一幅宣传画《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该作品
A.宣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B.肃清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封建礼教
C.体现了对男女平等权的尊重D.落实了“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
2022-03-09更新 | 543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这些变化
A.适应新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需求
B.从法律上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巩固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D.旨在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2022-03-09更新 | 957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基地学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