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92年以来,中国商品流通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颁布和实施了《经济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与商业、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这些措施旨在(     
A.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B.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C.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D.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2 . 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     
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
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2023-09-06更新 | 885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儒法会通合流加速。礼刑结合、儒法会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治久安、国家治理的关键。国家重视发挥法律与道德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促进作用。在法律基点上,强调官—民、君权—民权的和谐统一;在文化传统中强调法律的教化作用。在统治者看来,诉讼减少会大大节约国家有限的资源和力量。在古代的各级官员看来,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礼教德化百姓,尽可能减少纠纷的发生;而在纠纷发生后,也要通过士绅乡贤的有效调处,尽量避免到官府打官司。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法律制度当中,在刑事法律当中也有不少体恤民情、轻判轻罚的人性化制度。

——摘编自冯玉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打破法文化封闭状态的先锋队,是近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

他们不仅创办报刊事业,还介绍西方法律思想家的著作。随着中国近代的商业活动和对外贸易急速扩展,落后的中国法律,无法调整新出现的法律关系,如公司关系、金融信用关系等。涉外的商业行为和商业纠纷成了西方近代民商法文化向中国工商界进行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鸦片战争后,居住在中国境内的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大为增多,领事裁判权的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大。在审理争诉的过程中,由于使用各自不同所属国的法律,所以西方的刑法、民法、程序法、法院组织法等传播到中国,也使中国固有的法治文明开始与西方的法治文明接触,发生了激烈的碰撞。19世纪六七十年代,翻译西方国际法著作的活动,在各方人士的鼓励和帮助下被广泛的提上日程。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法律的转型》

材料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选举法》,以一定人口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有相应的代表,中共党员占54.48%,党外人士占45.52%。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由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不仅参考了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立宪的经验,还注意汲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值得借鉴的成果。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不断修改,该部宪法在大会上获得审议通过。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切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摘编自石仲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破解历史周期率的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期促进西方法文化在中国加速传播的因素,并概括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的新特点。
2023-08-25更新 | 221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1950年,沙爱云女士根据新《婚姻法》解除了婚约,并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启事:“于一九四八年未经本人同意,由父母做主与河南固始魏峰口头订婚并无正式手续,本人认为此婚约无效,已经政府批准解除”。据此可知(       
A.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B.婚姻自主的政策导向
C.婚姻广告具有法律效力D.旧式婚姻已基本消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的立法宗旨规定在第一条之中;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用以保护自然人的生命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基本民事权利;增设居住权,用以满足特殊情况下人们对生活居住的需要;等等。这主要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在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B.“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定位
C.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完整性D.回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6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2023-01-10更新 | 4547次组卷 | 35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蓬莱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7 .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刑事、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其中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制定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这表明当时我国
A.已具备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B.科学立法的水平不断提高
C.已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D.法治建设回应了时代需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