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9年5月,位于杭州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收到了来自北京的挂号信。写信人是韩山,信中寄来了3张泛黄的稿纸。稿纸上是一篇作文,标题是《报喜信儿》,作文上还有老师红色的批改意见,老师给作文打了满分5分。

——摘自《杭州党史方志》

材料二   同学都在聚精会神的做功课,忽然播音机传出了声音:“我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宪法刚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大家现在到前院来听广播。”……听着广播器里传出珍贵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日通过。”……学校决定我们可以到街上游行庆祝……口号声就在我们的队伍中响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我们在为伟大的宪法欢呼,我们在为全国人民的大喜事欢呼。欢乐传遍了每一个街巷--不,是传遍了整个北京,传遍了全中国!

——摘自韩山《报喜信儿》


(1)简要指出《报喜信儿》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这个“喜信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民法典》的出台,绝非一人的功过得失,它是整个资产阶级所取得的法律成就,而法国大革命吹响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时代号角。可以说,《法国民法典》以法国大革命为“催化剂”,而又成为保卫法国革命成果的“权利书”。《法国民法典》在大陆法系民法发展史上独一无二、它推动了大陆国家以至世界各国的法典化运动。它的成就之一正是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另一功绩是它的理性色彩,尤其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是确立了财产法方面的诸多原理原则。众所周知,近代民法三项基石性的原则——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原则,是《法国民法典》对于人类法律史的伟大贡献,值得大书特书。

——摘编自张洪波《〈法国民法典〉:世界民法典的先驱与垂范》

材料二   如果从历史维度观察,我国民法发展与社会及法制建设是基本同步的,从清末改制开始,到北洋政府,再到南京政府皆为对同一未竟事业的延续。然而,国家取得独立后,民法起草作业曾经几次启动,但又随之几次中断。迄至改革开放,法制建设才又被提上了日程。改革伊始,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发了一场有关经济法和民法调整对象的激烈论争,后来分别有了1981年的《经济合同法》和1986年的《民法通则》。从立法进程而言,确乎可以认为《民法通则》在民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民法的崛起。在这一进程中,学者的努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真正推动民法发展的力量“从根本上讲,是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之社会实践本身”。

——摘编自辜明安《反思与展望:改革以来中国民法发展刍议》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528日通过,自202111日起施行。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十五号主席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法国民法典》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以来推动我国民法发展的原因。
3 . 1995年2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规定》,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将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将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改进了候选人的提出办法,实行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充分民主地提出候选人制度。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我国(     
A.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显著B.落实了依法治国方略
C.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发展D.优化了政府管理结构
4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王朝建立之初,民生凋敝,内有盗贼横行乡里,外有残元势力骚扰边境,明初统治者基于这样的社会基础和外部环境不得不转变立法理念,在官吏犯赃的罪名上,《大明律》规定最高刑不仅罚没家产,且杖一百加流放三千里,而唐律仅没收小部分财产并加役流。在谋反大逆和谋叛的罪名上,《大明律》规定不分首从,前者皆凌迟,后者皆斩首,唐律为斩首和绞刑。明律中对于“居丧嫁娶”“别籍异财”等罪名上仅规定杖六十到杖一百不等,而唐律针对上述罪名均为徒刑。

——摘编自邰相瑀《明律相较于唐律“轻其所轻,重其所重”的法律现象研究》

材料二   194151日,《新中华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由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发布的施政纲领。此纲领内容极为重要,可概括为一个总方针和若干条政策。一个总方针即团结抗战之总方针;若干条政策包括军事政策、“三三制”政策、人权保障政策、司法政策、廉洁政策、农业政策、土地政策、工商政策、民族政策及外国人政策等。

——李忠全《略论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特点及其经验》

材料三   2018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正文,丰富了国家根本制度条款的内涵,重塑了宪法上的国体构成要素,为党的全面领导及党政关系新发展提供了宪法基础性依据。修宪的这一变化契合我国政治生活的需求,将政治论断上升为法律命题。

——秦前红、王雨亭《1982年宪法国家机构条款的变迁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律相较于唐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括明律转变立法理念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施政纲要》有关民族政策的规定,并从“团结抗战”的角度概括其颁布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1982年宪法颁布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取得的进展,并从法治建设角度阐述现行宪法的完善过程。
2023-11-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强调,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而言,成年意定监护制度设立的必要性是为了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满足高龄化社会在成年监护上的法律需求;二是该制度的确定受到国际人权保障新理念的驱动;三是为了弥补传统成年监护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据此可知,该法典的规定(     
A.凸显了国家保障人权理念B.完善了国家基层治理能力
C.明确了社会主义宪法原则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6 . 下图展示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一些举措。这些举措(     
A.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B.确立了社会主义立法根本原则
C.有效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D.开始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023-11-1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将草案印发地方人大、基层立法系点、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27次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广鉴民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在北京召开几十次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专家的意见。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A.立法工作立足于密切党群关系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
C.法律制定遵循人民民主的原则D.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的轨道
8 .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企业和个人在与税务机关发生纳税争议时,如果不服上级机关的复议决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可以说明(       
A.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转向城市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增强
C.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建立D.法治建设助推营商环境的改善
2023-11-06更新 | 267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大联考全国乙卷)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之合同编针对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对电子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作了详细规定,明确新型交易规则。人格权编规定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确保新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于人类发展的需要。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建构了全新法制体系B.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D.全方位回应人民群众的民生关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82年,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根据全民讨论中提出的大量各种类型的意见和建议,对草案又进行了一次修改。许多重要的合理的意见都得到采纳,原来草案的基本内容没有变动,具体规定作了许多补充和修改。这表明(     
A.宪法修改有民意基础B.民主政治的迸一步完善
C.民主集中制得到健全D.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增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