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繁森,是一名共产党员。1988年,具有援藏经验的孔繁森再次赴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到任仅4个月,他跑遍全市所有公办学校和半数以上村办小学。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孔繁森立即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他经常把工资分给贫困群众,还领养孤儿;经常随身携带小药箱,以便工作之余为农牧民看病治病和分发药品。1993年春,孔繁森赴任自然条件恶劣的阿里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在他的带领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1993年分别增长37.5%和6.7%。19941129日,孔繁森在考察途中不幸殉职。在为他料理后事时,人们看到了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6元钱款;二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成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摘编自石磊《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孔繁森为当地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繁森具有的宝贵精神。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档案馆库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到了民国时期,随着社会政体和经济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古代档案管理机构体系被打破,此时的档案管理机构逐渐开始呈现社会性,不再仅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统治工具,设置档案机构的社会实践领域也开始扩展。在中央和地方,机关档案管理机构普遍建立,并形成了一定体系,还出现了第一个近代国家档案馆,即文献馆。文献馆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国家档案馆,它不同于近代的机关档案室,是一个专门管理历史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它的诞生与明清档案的整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此外,在企业当中也开始设立了保管文书和技术档案的专门机构。

——摘编自丁海斌,刘卉芳《中国近现代档案管理机构发展演变研究》

材料二   1954118日,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请,批准国务院设立直属机构——国家档案局。消息在报刊发表后,引起全国档案工作人员的欢欣与拥护,大家纷纷对国家档案局的诞生表示祝贺。国家档案局成立的决定,证明了中国人民与政府万分重视档案工作。国家档案局的成立,表明中国档案工作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走上了康庄大道。国家档案局的成立还意味着向全国宣告档案文件是国家与人民的宝贵财富,档案文件也将为人民利益与国家建设而服务。国家档案局的成立,又一次以事实向全世界证明了人民民主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反动统治者在几十年来也没有做起来的事,我们却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仅五年,就实现了成立全国档案领导机构的意愿。

——摘编自吴宝康、程桂芬《中国近现代档案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档案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相较于中国近代说明新中国档案管理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档案管理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礼仪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礼记》中的很多篇自对人们起床以及入睡时间、从早到晚不同阶段所应该从事的劳作类型及承担的职责等进行了明示和阐述。自周代起,学校中的学生到了农忙季节就要离开学校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在每年冬天的农闲阶段才是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段。在我国古代社会,一般家庭都具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提倡重视脑力以及体力劳动,并且通过家训家风的形式将这种优秀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

—摘编自杨玲《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马列主义成为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受此影响,教育与轻视劳动人民的“旧时代”、剥削阶级垄断的“旧教育”相揖别。劳动、劳动人民、劳动教育成为“关键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一方面大力普及各级各类教育,另一方面充分联系生产建设的实际需要,引导未升学的学生参加劳动生产。当时主流的教育论述、讲话和研讨都指向劳动教育,并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学校课程学术性高于实用性,升学性先于就业性,国家将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把“勤工俭学”作为教劳结合的手段,并大力发展“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

—摘编自陈南《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地位流变—兼论开展劳动教育的时空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劳动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历来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
2023-10-29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实际上自秦汉以来,士农工商之中为四民之首,即与后来所谓“士绅”相类,一直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倚重,在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分散、自主与脆弱是小农的基本特征。皇权缺乏以高成本的方式对“一盘散沙”形态的小农进行直接治理的自主性,于是士绅成为皇权维护与乡村秩序建构之间的中介。张东荪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士能发挥其使命的,则比较上以宋朝为最。有吕氏(吕大钧)的乡约,范氏(范仲淹)的义庄,有朱子(朱熹)的社仓。凡此都不是借着官力而办的,乃真是士之所自办。不仅有关于教化,并且有助于组织。”

——摘编自夏春涛主编《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101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士绅在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基层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2024-05-29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桐·浦·富·兴”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6~2003年《人民日报》公益广告简表

时间主题内容(关键词)
1996年中华好风尚爱土地爱国家尊师敬老
1997年自强创辉煌交通文明独生子女教育
1998年面向新世纪,迎接新挑战坦然面对下岗抗洪赈灾
1999年保护母亲河坚持水土保持绿色希望工程
2000年树立好风尚,迈向新挑战振兴国企热爱自然创建西部绿谷
2001年救助孩子,保护消费者,保护母亲河关注消费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2002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善待地球可持续发展
2003年公民道德规范爱心诚信奉献

——摘编自李雪枫《试论建国以来<人民日报>的广告发展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996~2003年《人民日报》公益广告”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和建设方向,还指出了精神文明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19812月,全国慈工会等9单位就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1985年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指出,在当前以至整个新的历史时期,都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使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认真维护和坚决执行宪法、法律和政策。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甚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排,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被写进了党章。进入21世纪,面对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东西方文化、思想意识的相互渗透和进一步碰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网《浅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
2024-02-2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同盛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六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3年的新感觉春天,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 两岸穿越历史第一次握手的“汪辜会谈”,唤起人们不少旧记忆,带来兴意浓浓的新感觉。国家全面放开粮油购销价格,敞开供应粮油。最后一批粮票和油票,这年悄悄地从粮店、从户口本上消失了。再早几年,用了几十年的布票、豆腐票、副食本等许多象征经济短缺的票证,已先后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各种旧票证,也有新感觉,那就是成为人们的收藏品。还有件让人们从旧的记忆中做出新感觉的事情。12月,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志愿者行动。两万多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这项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在农村扶贫开发、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都能看到青年志愿者的身影。

——摘编自陈晋《新中国极简史:1949至2019的年度故事》

结合材料,以“1993年的新感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先秦至两汉,中国本土哲学的本原追问,以“本末论”为基本方法,这种思维在解决经验世界中事物的存在之先问题上简洁有效,但也有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对此,从玄学到佛教都做了许多探索,“体用”思想逐渐确立起来,这其中蕴含一种不同于传统经验性思维的形而上学范式,可以说是一种思辨性思维。但佛教“体用论”因其非实在性(即“缘起”之“空”)而难以与世物、人伦相兼容,这给理学留下了继续探索的空间,以“北宋五子”为主要代表的早期理学家集中展现了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努力。

——摘编自张恒《从“本末”到“体用”:理学与传统哲学思维之变》

材料二   本来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即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有各自的“体用”,移花接木地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用”移到中国封建主义的“体”上来,这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种结合曾经产生了某些有益的东西……这些,无疑是封建文化的异军,力量虽然有限,但终究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三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引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在“中国哲学本原追问”方面,从“本末论”到“体用”思想所发生的嬗变结合所学,分析理学家“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努力”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使“某些有益的东西”得以“产生”的指导思想,并简要评述这一思想。
(3)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023-12-25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四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社会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其社会管理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宋代文官成为皇权的代言人和地方社会管理主体。……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官僚贵族和富商豪强疯狂兼并土地,宋代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双刃剑”效应,人们为了利益的争夺,都慢慢撕去了“温情的面纱”。士大夫整夜宴饮,丝竹歌舞不断,富商大贾穿戴奢靡,僭越成风,连普通百姓也跟风效仿,相互攀比。在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面前,宋代士大夫阶层充分发挥了管理才能,通过宗族建设、家风塑造、宗教教化等主要手段,辅之以朝廷律法诏令,最终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社会管理氛围。

——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材料二   建国后国家农村治理政策(部分)一览表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设置乡镇政权、取消行政村建制。合作化期间形成村社合一局面
1958全国各地纷纷撤销乡政府,建立党、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1983撤销人民公社、重建乡镇政权
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村民自治进入发展快车道
2002中共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
2005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国家取消农业税
2008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12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将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2018国务院发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3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

——摘编自孙正、王玉坤《从“绅治”“统合”走向“数治”:乡村治理情景演变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治理独具特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后国家乡村治理的特点;谈谈对我国乡村治理的认识。
10 .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中,以文化建设引领前进方向、提供精神支撑、凝聚奋斗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具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它应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材料二   相比较于封建主义落后文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先进健康的文化。毛泽东基于探索与思考,围绕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理论,致力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等。新中国文化建设沿着这一正确方向前进,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在破旧立新上取得巨大成就,为后来的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摘自夏春涛《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及深刻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文化建设方针在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2024-01-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元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