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旌表”一词源于《尚书·毕命》的“旌别淑恳,表厥宅里”,意为识别善和恶,标志善人所居之里。旌表制度滥觞于先秦,到明代发展为较为完善的旌表制度体系。明初天下州县各邑里普建申明、旌善二亭,民有善恶,里老书之亭侧,教之于民,以示劝惩。洪武元年颁布诏令:“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体曩,转达上司,旌表门闾。”明代政府详细规定了旌表规范,如对妇女守节年龄的规定:“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洪武初年,政府为表彰新乐县刘孝妇对婆婆的悉心照顾,遣中使“赐衣一袭、钞二十锭”。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统计,明代由中央政府下诏旌表的节烈女性就达三万五千余人,占历代旌表节烈女性人数的百分之七十。

——摘编自张晓辉《明代旌表制度初探》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城乡妇女广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来。1950年,以梁军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纵情驰骋在北大荒的原野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们研究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开垦出了22500亩土地。梁军光荣地出席全国第一届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9年,梁军驾驶新中国建造的第一台拖拉机的英姿被永久地定格在第三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上,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摘编自朱宝辉《绽放在拖拉机上的铿锵玫瑰》

材料三 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不仅完善了“劳动”的概念,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而且也丰富了劳动者的主体构成,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新闻办举行2005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新闻发布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旌表制度体系的特点,并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军”们大量涌现的背景及其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3)概括材料三中劳动模范评选标准的新内涵,并简析其意义。
2024-05-05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联考(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实际上自秦汉以来,士农工商之中为四民之首,即与后来所谓“士绅”相类,一直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倚重,在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分散、自主与脆弱是小农的基本特征。皇权缺乏以高成本的方式对“一盘散沙”形态的小农进行直接治理的自主性,于是士绅成为皇权维护与乡村秩序建构之间的中介。张东荪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士能发挥其使命的,则比较上以宋朝为最。有吕氏(吕大钧)的乡约,范氏(范仲淹)的义庄,有朱子(朱熹)的社仓。凡此都不是借着官力而办的,乃真是士之所自办。不仅有关于教化,并且有助于组织。”

——摘编自夏春涛主编《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101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士绅在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基层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桐·浦·富·兴”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1年,毛泽东等人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的思想,在创办学校时规定:“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惯,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动”。1922年,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布《劳动法大纲》,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保障工人最低工资等。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区劳动教育政策的导向开始逐步向与工业生产相结合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劳动教育政策的重点是为促进工农业生产而服务,要求使受教育者成为劳动者,彰显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共同纲领》中,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鼓励学生从事生产劳动。1956年底,国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劳动成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尽的社会职责。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申了“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标。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劳动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结合。

——摘编自刘红梅 翟小宁 李森《党史百年历程中的劳动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和展望》

(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的时代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刻涵义。
2024-04-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耕望(1916-1996),著名历史学家。严先生治史以朴实严谨著称,他将自己的治学方针总结为:勤、恒、毅、勇、谨、和、缓、定。他在《治史三书》中提出,治史的基本原则是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要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要努力挖掘历史真相,重视正史的史料价值、以逻辑为准则,通过多方论据进行考证,以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贯通性。严先生毕生躬耕于史学之土地上,“研究是其生命,学问化为人品”。他能够甘于淡泊,坚守寂寞,全心全力地投入到学术之路上来,取得了“充实而光辉”的成就。

——摘编自舒琮瀚《严耕望的治史风格及史学评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耕望的治史风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严耕望治学的精神品质。
2024-04-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一首19532月刊登在《新观察》杂志上的流行于苏北的民歌

小桂花,笑哈哈,走东家,到西家。

“桂花桂花忙什么?”

“我家大姐出门啦!”

“你家姐夫人怎样?”

“劳动模范人人夸!”

“大姐出门怎陪送?几班人马吹唔哇?”

“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看历书不打卦,黄道黑道不管它;姐夫姐姐手拉手,区里登记走一下;登过记,转回家;结婚证,手中拿;秧歌舞,扭又扭,姐妹团,来献花。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二人握手行个礼,就对大家把话拉。说的自由婚姻好,谈的生产学文化。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这样结婚多么好,一个钱儿也不花。慢慢等着我长大,我也用这好办法。”

引得大娘哈哈笑, “不害羞的小桂花!”

桂花扭头眼一瞥: “旧脑筋是不行啦!”

——摘编自李立志《建国初期的社会变迁》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首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从材料中提取三条信息作为依据,归纳其对应的三种社会新风尚。
2024-02-2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4高三下·浙江·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保障与支撑。不同于西方国家单向的过于追求物质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还强调精神上的现代化,注重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我国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强化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

——摘编自蔡昉等《中国式现代化》


根据材料,扼要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
2024-03-2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中国近现代史 非选择题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繁森,是一名共产党员。1988年,具有援藏经验的孔繁森再次赴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到任仅4个月,他跑遍全市所有公办学校和半数以上村办小学。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孔繁森立即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他经常把工资分给贫困群众,还领养孤儿;经常随身携带小药箱,以便工作之余为农牧民看病治病和分发药品。1993年春,孔繁森赴任自然条件恶劣的阿里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在他的带领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1993年分别增长37.5%和6.7%。19941129日,孔繁森在考察途中不幸殉职。在为他料理后事时,人们看到了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6元钱款;二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成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摘编自石磊《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孔繁森为当地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繁森具有的宝贵精神。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档案馆库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到了民国时期,随着社会政体和经济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古代档案管理机构体系被打破,此时的档案管理机构逐渐开始呈现社会性,不再仅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统治工具,设置档案机构的社会实践领域也开始扩展。在中央和地方,机关档案管理机构普遍建立,并形成了一定体系,还出现了第一个近代国家档案馆,即文献馆。文献馆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国家档案馆,它不同于近代的机关档案室,是一个专门管理历史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它的诞生与明清档案的整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此外,在企业当中也开始设立了保管文书和技术档案的专门机构。

——摘编自丁海斌,刘卉芳《中国近现代档案管理机构发展演变研究》

材料二   1954118日,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请,批准国务院设立直属机构——国家档案局。消息在报刊发表后,引起全国档案工作人员的欢欣与拥护,大家纷纷对国家档案局的诞生表示祝贺。国家档案局成立的决定,证明了中国人民与政府万分重视档案工作。国家档案局的成立,表明中国档案工作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走上了康庄大道。国家档案局的成立还意味着向全国宣告档案文件是国家与人民的宝贵财富,档案文件也将为人民利益与国家建设而服务。国家档案局的成立,又一次以事实向全世界证明了人民民主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反动统治者在几十年来也没有做起来的事,我们却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仅五年,就实现了成立全国档案领导机构的意愿。

——摘编自吴宝康、程桂芬《中国近现代档案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档案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相较于中国近代说明新中国档案管理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档案管理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先秦至两汉,中国本土哲学的本原追问,以“本末论”为基本方法,这种思维在解决经验世界中事物的存在之先问题上简洁有效,但也有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对此,从玄学到佛教都做了许多探索,“体用”思想逐渐确立起来,这其中蕴含一种不同于传统经验性思维的形而上学范式,可以说是一种思辨性思维。但佛教“体用论”因其非实在性(即“缘起”之“空”)而难以与世物、人伦相兼容,这给理学留下了继续探索的空间,以“北宋五子”为主要代表的早期理学家集中展现了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努力。

——摘编自张恒《从“本末”到“体用”:理学与传统哲学思维之变》

材料二   本来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即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有各自的“体用”,移花接木地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用”移到中国封建主义的“体”上来,这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种结合曾经产生了某些有益的东西……这些,无疑是封建文化的异军,力量虽然有限,但终究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三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引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在“中国哲学本原追问”方面,从“本末论”到“体用”思想所发生的嬗变结合所学,分析理学家“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努力”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使“某些有益的东西”得以“产生”的指导思想,并简要评述这一思想。
(3)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023-12-25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四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礼仪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礼记》中的很多篇自对人们起床以及入睡时间、从早到晚不同阶段所应该从事的劳作类型及承担的职责等进行了明示和阐述。自周代起,学校中的学生到了农忙季节就要离开学校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在每年冬天的农闲阶段才是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段。在我国古代社会,一般家庭都具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提倡重视脑力以及体力劳动,并且通过家训家风的形式将这种优秀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

—摘编自杨玲《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马列主义成为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受此影响,教育与轻视劳动人民的“旧时代”、剥削阶级垄断的“旧教育”相揖别。劳动、劳动人民、劳动教育成为“关键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一方面大力普及各级各类教育,另一方面充分联系生产建设的实际需要,引导未升学的学生参加劳动生产。当时主流的教育论述、讲话和研讨都指向劳动教育,并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学校课程学术性高于实用性,升学性先于就业性,国家将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把“勤工俭学”作为教劳结合的手段,并大力发展“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

—摘编自陈南《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地位流变—兼论开展劳动教育的时空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劳动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历来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
2023-10-29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