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农业是人类的食品之源、生存之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嘉庆年间,“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玉米……棚厂满山相望”。道光十三年,“各处山场只开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时已十开六七”。从嘉庆至光绪年间,在浙江多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玉米的记载。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足以济荒,而人畜兼资”。

——摘编自郑楠《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前135年—前109年,西汉中央政府在今西南边疆共设置了犍为、益州等9个边郡,将西南边疆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系统。在边郡辖区,既设置太守、边郡都尉等流官,又设置侯王、将相等土官。边郡太守多由将军兼任,有的是由皇帝下诏征来,他们代表中央政府屯兵驻守于边疆民族地区,在防止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事变发生的同时还对边郡辖区采取一些“用夏变夷”的经济文化措施。边郡太守缴纳境内的田赋和口赋等赋税,可减可免。同时要求蛮夷君长解纳土贡,形成了边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局面。

——摘编自《土司制度及西南边疆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时期玉米在浙江种植的特点。结合所学,概述明清时期玉米引入对饮食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边郡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 . 新疆沙雅县于什格提遗址出土了西汉中央政府赐予少数民族首领的“汉归义羌长”印信,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了东汉屯田官员的“司禾府印”。这些史料可以用来佐证汉代(     
A.实现西域与内地一体化管理B.西域各族逐步接受农耕技术
C.羌族在西域有较大的影响力D.大一统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内涵
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看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历史发展脉络表明,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交往越来越密切,交融越来越明显,关系越来越紧密。
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时期,民族交融都在发展。
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看民族关系从中国历史上先后实行的民族政策看,多种类、多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并存,保证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有差异的民族共聚于一个国家之内,内聚成了中国统一的格局。
从历史传统看民族关系各民族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摘编自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刍议》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历史阶段得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4 . 如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2023-10-01更新 | 224次组卷 | 27卷引用:云南省昆明滇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载,“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汉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秦汉统治者的举措(     
A.推动了农耕文明的扩展B.维护了秦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C.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D.旨在加强对匈奴的有效管理
2023-08-26更新 | 459次组卷 | 10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能否治理好民族事务,是对执政者政治智慧及治理本领的严峻考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措施
两汉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西北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
唐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安排少数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朝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朝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上层采用封爵、给俸等政策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时间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程(部分)
1923年李大钊曾在《平民主义》一文中把少数民族的解放问题提到与民主革命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
1945 年蒙、回民族大众自己选举区、乡长,管理自治区、乡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启了民族立法工作的新局面

——摘编自斯琴格日乐《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治理民族事务的政治本领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封建政府治理边疆民族事务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治理方式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治理政策。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治理民族事务的积极作用。
7 . 如图为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滇王之印”,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印文为汉篆,是西汉中央政府颁赐给当时昆明地区少数民族部落酋长的。这颗金印的出土可以佐证(     
A.当地少数民族普遍使用汉字B.中央对地方实施了直接管理
C.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习俗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
2023-07-18更新 | 79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他在论述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时,还特别提到中国历史上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秦代设置南海郡、桂林郡管理岭南地区,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唐代创设了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元代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明代清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史金波《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蒙出使夜郎到滇王举国来降期间,西汉王朝在西南夷地区设立了七个“初郡”,奠定了西南夷行政区划的基本格局。“初郡”具有郡县制与羁縻制双轨并行的二元结构特点。如滇地属益州郡管辖,益州郡治就设在滇王所在的滇池,但滇王又被“赐滇王王印”,依然享有统领其民众的权力。“以部族区域为郡县区域,以部族分合为郡县分合”,二者皆无固定空间,随部族居民之迁徙而迁徙。郡县长官的作用主要侧重于军事方面的掌控和象征性赋税的征收上。当时农业开发主要集中在夜郎、邛都这些传统农耕区域以及部分郡县治所周边宜农的平坝区,而在昆明等“随畜迁徙”的游牧地区,农业经济还尚未发展或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汉王朝对西南夷的开发除了军事、政治目的外,一直是在“抚有蛮夷”“以属有夏”的思维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形下,西南夷社会结构的变迁表现为局部范围内的渐进变化。

——摘编自尹建东《对秦汉王朝开发经营西南地区的几点认识》

材料二   中法战争后,中国西南边疆面临深刻的危机,清政府在加强军事防御的同时,还对边疆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积极调整,在西南沿边地区设置了三个边道。边道道员除了拥有广泛的行政司法权外,清政府还赋予其兼管海关事务、中外交涉和防卫边疆等权限,提高了边道应对边疆事务的能力和效率。此外,清廷在被迫参与中法划界的过程中,现代民族国家的“国界”“主权”等意识开始逐步内化。清廷在西南边疆地区所实施的各项经营措施,使国家对该地区管理和控制逐渐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观念和国家认识。同时,中法战争的爆发对滇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自身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使得边疆危机作为一种外部推力促使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自觉地向国家靠拢。

——摘编自郑维宽《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的西南治边策略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汉时期对西南夷的经营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西汉时期相比,中法战争后西南边疆治理的变化。
2023-06-15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十)文综历史试题
10 .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统计当地户口,“汉之号令班西域矣”。由此可见,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消除了北方的边患威胁B.表明西域已纳入汉朝版图
C.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D.使汉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