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自1972年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首次考古发掘以来,先后发掘和清理墓葬87座,分为四类即四期。从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期墓葬前郡县时期:(西汉武帝置郡以前)随葬品均为传统的滇文化典型器物
第二期墓葬西汉中晚期:滇文化传统器物及具有当地特色的铜铁复合器大量出现;具有汉文化特征的器物出现,如铁削刀、铜弩机、铜镜等,以及以中原技术制作的金银卸(kòu,以金玉等装饰器物)漆器等
第三期墓葬西汉晚期至东汉初年:滇文化器物和汉文化器物并存
第四期墓葬东汉前期:具有本地特色的铜生产工具和兵器武备与来自中原及邻近地区的汉器和汉式器并存;以五铢钱随葬取代海贝随葬
①秦征服统一岭南百越诸部族设三郡强化中央集权
②在日趋明显的中原文化影响下古滇文化中断消失
③反映出五铢币作为法定铜铸币在当地的流通使用
④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例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④
2023-05-08更新 | 268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大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1973年在青海省上孙家寨村汉墓群一号墓中出土一枚铜印,铜印篆文为“汉匈奴归义亲汉长(注:官职)”(如下图)。这枚印章可以解读出的历史信息有(     
A.印章中的“汉”指的是西汉王朝B.汉政权对北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C.篆书是汉朝时期使用的流行字体D.中央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2022-12-04更新 | 29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秦在少数民族聚居之处实行“一国两制”,设置“属邦”。汉称“属国”,其级别相当于郡,各有属国都尉。汉武帝时因大批匈奴部众来归,就在西北诸郡设置了五属国。相应的中央管理官职是(     
A.西域都护B.典属国C.鸿胪寺D.宣政院
4 . 中华民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材料一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即中原地区分享周室礼仪 与荣誉之诸国,春秋时开始称“华夏”)杂处。春秋时期,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 国视为夷狄,齐桓公所举“攘夷”旗帜,攘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楚国。

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而海岱江淮间的东夷、淮夷与吴越也先 后与华夏融为一体。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且因势大境广而有统一诸夏之势。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 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 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这一改变,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 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

时段传播情况
A 清末新政 期间近代较早提出中国各民族一体融合的“大民族”观点的是梁启超,1903
年他提出,“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 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后来他用“中华民族” 或“中国民族”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B
民国初期
1912 年 3 月,革命党领袖人物黄兴等发起成立了中华民族大同会(初
名“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满族人恒钧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参加了此 会。该会发起电文写道:“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
域,共谋统一,同护国权,当务之急,无逾于此。”
C 抗日战争 前期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有关中华民族的著作大量出版,如郭维屏《中
华民族发展史》(1936 年)、张元济《中华民族的人格》(1937 年)等。 这些著作都梳理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历史,认为无论汉、蒙,或其 他各族之光荣事迹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荣耀,以传播全民族整体化的中 华民族意识。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至秦汉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
(2)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说明其传播中华民族观念的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