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材料二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这些制度和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体现了唐朝统治者的理念和气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不足,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高宗武周以来,战争不断,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得“天下户口,逃亡过半”,致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

——整理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1)根据材料一、简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医学角度举一例说明隋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并用一句话概括唐朝的繁盛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新的赋税制度”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该制度实施产生的影响。
2024-04-09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清华附中嘉兴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学科综合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2 . 唐朝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租庸调制、均田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这说明唐朝(     
A.采取灵活务实的政策推动对外交往B.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有效治理
C.开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3 . 据图可推知,这一时期(     
A.民族交融趋势明显B.战争是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
C.北宋民族政策软弱D.封建农耕区域得到极大拓展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安东都护府是唐朝设在东北边疆的军政管理机构。下表是部分安东都护情况表,据此推断,安东都护府(       

都护

之前经历

起用原因

薛仁贵

平民

征战东北

高侃

中小地主

能征善战

泉男生

高句丽贵族

征战东北、担任边州长官

居突铨

望族勋贵

能征善战

A.实现了边疆和内地治理一体化B.有利于边疆的开放和丝路畅通
C.满足多政权并立下的统治需求D.采用征抚相济的手段管理边疆
2024-01-16更新 | 61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分科指导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逐渐强大,从高祖到汉武帝即位初,汉匈都一直有和亲之约。但从汉武帝开始,汉匈双方发生了近五十年的战争,到汉光武帝时,匈奴分裂南北两部,南匈奴附于汉,走上了与汉民族融合的道路,北匈奴被迫西迁。匈奴势力进入西域后,通过乌孙间接地开始控制西域,而汉朝通过和亲使政治势力进入西域,使匈奴势力呈消减的趋势,到汉昭帝时,匈奴势力有抬头之势,宣帝继位后出兵匈奴,加上匈奴内部不和,逐渐结束了匈奴对西域的控制,西域都护成了西汉的一级地方政权。秦始皇时开始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治理,到汉武帝时,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最终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到了魏晋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其目的是侵夺牧场和掠夺人口。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居住地发洪水,两万多匈奴人在河西宜阳城一带落户。“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头上戴冠的旧习渐改为使用头巾,文人用以表示风流,军事将领则以为儒雅。周瑜“羽扇纶巾”流传千载,即为当时风习,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刻《竹林七贤图》就是明证。

——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材料三   唐代前期,唐王朝以“天下之主”自居,在奉行“华夷一家”民族政策的背景下,为了显示对外藩首领的恩宠,当时公主和亲相当频繁。在唐代有史记载的和亲公主16人中,前期(肃宗之前),有12人,作为和亲对象的少数民族多达6个,在地域上遍及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安史之乱后,“华夷有别”观念占据主导,民族关系逆转,和亲次数锐减,只有4次,和亲对象均为回纥。在唐代前期“华夷一家”民族观念占据主导的前提下,唐王朝多将和亲作为巩固政权的手段,而少数民族则多希望通过和亲来加强与唐王朝的关系,以得到扶持和奖掖。而中后期的和亲政策则成为唐王朝挽救岌岌可危局面的良方,此时和亲多为争取少数民族的军事支持,或是对其军事支持的奖赏。

——摘编自孙玉荣《论唐代民族关系变化对公主和亲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和亲政策的变化。
6 .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中外交流活跃。下表中①所对应的史事应该是(     

序号

史事


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
A.鉴真东渡日本B.张骞出使西域
C.法显天竺取经D.设安西都护府
7 . 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方式,并阐述这些方式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两例清代解决边疆“内患”的重要史实并简析能够解决边疆“内患”的原因。
2024-01-0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余桂元《中国古代史》目录(节选)


章标题节标题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
第二节―西汉的兴衰
第三节东汉的统治
第四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第五节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六节秦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八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三章……第一节三国的鼎立与统治
第二节西晋的统一和东晋十六国
第三节南朝的兴替和北朝的民族融合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章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辽宋夏金元……
第六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第一节明朝建国和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节瞭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与明的灭亡
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强化
第四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七节明清科技与文学艺术

(1)阅读材料,为《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的目录拟定一个标题。
(2)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以其他章节为样本编写第四章节的目录。(要求:逻辑清晰,最少列出四个子目)。
(3)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12-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实验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大单元测试(月考)历史试题
9 . 历史发展表明,中国古代王朝向来重视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疆域图

元朝疆域图

材料二:1791年廓尔喀(今尼泊尔)大举入侵西藏。乾隆皇帝派福康安率兵入藏驱逐侵略者,并于1793年颁行《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外事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驻藏大臣统摄西藏地方军政大权,使驻藏大臣的地位空前提高。

——摘编自张云侠《略论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置、职权及有关问题》

(1)指出图中A地的政权名称并列举出唐朝,元朝对该地区的主要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清政府对藏政策的历史意义,请在明朝时期以及清统治前期,分别列举一件反抗外来侵略的重大历史事件。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千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旧唐书·太宗纪上》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旧唐书·李勣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长城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及其原因。
2023-12-19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