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天下一统成为各国诸侯共同追求的目标,便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干、连接蛮夷戎狄为一体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荀子·正论》将其归纳为“五服之制”,即对四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求他们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定期向天子贡献方物,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其中虽然有严辨夷夏的思想成份,但人们已把蛮夷戎狄看作统一天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章义和《从华夷观念的演变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材料二   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初步形成的时间,并概括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 “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
2024-02-01更新 | 344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湖州中学2024-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历史一直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并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统治阶级如何“同化、融合周边各族”。
3 . 民族交融·民族认同

材料一   在古代历史中,“中国”一词常指居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往往成为长城以南中原王朝政权的代称,如汉司马迁“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辽宋夏金政权并立时期,随着辽金等政权的发展,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多以“中国之主”自居,辽金王朝内部的汉族知识分子多以本朝为“中国”,如辽代的刘辉就在其奏折中以辽为“中国”,称“西边诸蕃为患,士卒远戍,中国之民疲于飞挽”。金代的统治者更是频频以“中国”自居。金海陵王时,太后就曾以“兴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国”为由劝谏海陵王停止征战。辽金王朝的统治者自称“中国”,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扩大到辽金统治之下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汉族与契丹、女真、蒙古等诸多民族生活在一起。“中国”一词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摘编自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1)与前代相比,辽金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怎样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①(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善谈《左》《老》,尤精释义。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摘自《魏书·高祖纪》

②(唐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摘自《资治通鉴》

③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对喀尔喀土谢图汗、车臣汗的诏书中称:“朕视天下为一体,率土之人,靡不抚恤。”1685年,在对议政王大臣的诏书中称:“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俱同一体。”1704年,在对大学士的上谕中称:“朕于满洲、蒙古、汉军、汉人,视同一体。”“顾念长治久安,务在因俗宜民。”

——摘自《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


(2)从上表所列三位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具体史实,围绕“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主题说明他作出的贡献。
2024-01-17更新 | 6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大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中华大地上的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经过不断的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邓广铭、田余庆、戴逸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材料二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错综复杂。隋唐时期,唐政府与许多民族政权进行了和亲,在周边民族的内附部落设置羁縻都护府,由各部落的首领担任都护、都督、刺史等管辖原来的领地,并赋予其较大的自治权力,处理内部矛盾斗争;利用民族政权并立的复杂关系,通过“以夷制夷、以夷攻夷”等特殊手段处理民族问题,以达到分化削弱,消除边患的目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2023-09-08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