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沿用隋制,在西北边境继续设互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隋交市监为互市监。《唐六典》“诸市互监”云:“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唐代互市监的品级相对于隋代大大提高。还规定,“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若善人须籴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

——摘编自李叶宏、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

材料二   早在宋朝建立初期,宋辽双方在河北地区就设置了榷场,后来由于两国发生战争,这些榷场时开时闭。澶渊之盟后,榷场贸易恢复正常。宋朝在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等地,辽朝在涿州、振武军和朔州等地都先后开设了榷场。辽朝输到宋朝来的物品主要有羊、马等,而宋朝则将丝帛、漆器、谷物输入辽朝。然而,双方都有一些禁止输出的物品,比如双方对书籍和钱币的输出都有严格的禁令,因而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榷场的贸易功能。

——摘编自游彪著《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追宋》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唐时期西北边境互市贸易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开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各民族间互市贸易的意义。
2 . 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天下一统成为各国诸侯共同追求的目标,便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干、连接蛮夷戎狄为一体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荀子·正论》将其归纳为“五服之制”,即对四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求他们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定期向天子贡献方物,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其中虽然有严辨夷夏的思想成份,但人们已把蛮夷戎狄看作统一天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章义和《从华夷观念的演变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材料二   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初步形成的时间,并概括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 “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
2024-02-01更新 | 344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湖州中学2024-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3 . 民族交融·民族认同

材料一   在古代历史中,“中国”一词常指居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往往成为长城以南中原王朝政权的代称,如汉司马迁“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辽宋夏金政权并立时期,随着辽金等政权的发展,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多以“中国之主”自居,辽金王朝内部的汉族知识分子多以本朝为“中国”,如辽代的刘辉就在其奏折中以辽为“中国”,称“西边诸蕃为患,士卒远戍,中国之民疲于飞挽”。金代的统治者更是频频以“中国”自居。金海陵王时,太后就曾以“兴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国”为由劝谏海陵王停止征战。辽金王朝的统治者自称“中国”,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扩大到辽金统治之下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汉族与契丹、女真、蒙古等诸多民族生活在一起。“中国”一词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摘编自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1)与前代相比,辽金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怎样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①(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善谈《左》《老》,尤精释义。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摘自《魏书·高祖纪》

②(唐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摘自《资治通鉴》

③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对喀尔喀土谢图汗、车臣汗的诏书中称:“朕视天下为一体,率土之人,靡不抚恤。”1685年,在对议政王大臣的诏书中称:“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俱同一体。”1704年,在对大学士的上谕中称:“朕于满洲、蒙古、汉军、汉人,视同一体。”“顾念长治久安,务在因俗宜民。”

——摘自《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


(2)从上表所列三位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具体史实,围绕“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主题说明他作出的贡献。
2024-01-17更新 | 6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大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边疆问题其实是央地关系的次生形态。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一种是唐代的藩镇模式。藩镇节度使本来是中央派出的边防统兵官,后来势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二:设置宣政院……负责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这些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等,这些机构的官员中,更多的是当地民族首领人物……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由元代始。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边疆治理方案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与统治北非的阿拉伯帝国存在直接交往,少数中国人沿“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南岸,从那里南下,踏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土地。从那时起,非洲艺术开始出现在唐朝皇宫里,甚至敦煌壁画中也有描绘非洲黑人的形象出现,唐代的青白瓷器和钱币则在埃及、肯尼亚、桑给巴尔等地多有发现。宋朝时,中非人员及物产交流日益深入,中国的产品不仅大量出现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沿海,还深入到津巴布韦等内陆国家和地区。宋代出版的书籍如《诸蕃志》《岭外代答》等,对非洲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均有详细的记载,

——摘编自杨天林《古代文明史》

材料二   唐宋时期,中国的船舶直航波斯湾和红海,为中非直接交往创造了条件。经过“贞观之治”,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加之造船技术进步,与西亚、非洲沿岸国家间的海洋航运有了很大发展。唐朝时,航海前往阿拉伯乃至非洲沿岸国家,已由过去的分段航行实现了全程直航,不再需要换乘阿拉伯商船进行中转。由于宋代罗盘广泛地应用于航海,加上前人积累的牵星术、地文、潮流、季风等航海知识,以及水密隔舱等造船技术的发展,航海家可以长年在海上远行,由此开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横越印度洋的航线。

——摘编自乔志霞《中国古代航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中国船舶能够直航西亚、东非的原因。
2023-09-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中华大地上的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经过不断的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邓广铭、田余庆、戴逸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材料二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错综复杂。隋唐时期,唐政府与许多民族政权进行了和亲,在周边民族的内附部落设置羁縻都护府,由各部落的首领担任都护、都督、刺史等管辖原来的领地,并赋予其较大的自治权力,处理内部矛盾斗争;利用民族政权并立的复杂关系,通过“以夷制夷、以夷攻夷”等特殊手段处理民族问题,以达到分化削弱,消除边患的目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2023-09-08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儒们秉持先秦儒家追求统一的观念,把大一统当作政治理想的首要大事,董仲舒明确提出,“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在大一统观念的指导下,儒家认为无论是居于中央的“华夏”,还是分居四边的“夷狄”,都是汉朝天予统治下的臣民。汉代在管理四夷的机构上承袭了秦代,也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但是设官更加具体,职权更加明晰。在中央机构中,汉朝继承了秦的典客制度,典客的名称在景帝中元六年(前114年)被更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又把“大行令”改称为“大鸿胪”。汉代对秦朝管理四夷的中央机构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所进行的改革,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与四夷交往频繁的现状,也表明了汉武帝对四夷的有效统治。

——摘编自林先建《儒家华夷观与汉武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推动了胡汉交往交融,承袭而立的李唐皇室本身也带有鲜卑血统。唐高祖李渊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进一步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华夷一体”开明民族观,认为夷狄亦人耳。少数民族也因此将太宗尊称为“天可汗”。唐玄宗时延续了这种包容思想,秉持“中外无隔,夷夏混齐”的态度,以宽广的胸怀纳戎延狄,释放吐蕃俘虏,摒弃民族偏见,以至诚之心安抚四夷。在这种民族观的渗透下,唐代统治者针对少数民族实施了更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摘编自张文玉《唐代和亲与民族关系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设置民族机构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民族政策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唐民族政策的认识。
2023-09-06更新 | 7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贵港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是历史上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

①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

②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③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军队),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④“北有狂虏(辽),西有黠羌(西夏)……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A.春秋B.西汉C.北宋D.清代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1)请将材料一中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与相应的时代对应起来。(填写字母)。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并指出汉武帝、唐太宗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处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2023-09-0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

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材料二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阔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实行的宽容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衷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唐太宗时期还采取措施发展贸易通道,以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为核心的互市趋向兴旺。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汉朝相比,唐朝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汉唐两朝边疆民族政策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秦朝形势图

                            图3 西汉形势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令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旧唐书太宗纪上》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旧唐书李勣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到西汉各时期长城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