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历史学家以中原王朝为正统,少数民族王朝往往被视为配角,作为落后者和破坏者的形象出现,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历史叙事中也被忽视。实际上,从东北的原始旷野到西北的戈壁绿洲,在兼具游牧、渔猎、农耕经济和多民族、多文化共处的疆域内,这些王朝在各自不同的传统与现实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在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一次次碰撞之中,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发生,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请以“少数民族政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2-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代驻藏大臣颁发的部分告示

时间内容概要
1751(清廷善后章程十三条)对西藏地方政府及官员的设置,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的权限地位等做了详细规定。
1793藏人去世后,一律掩埋,并拨出空闲山地用于贫民下葬。
1795(遵旨减免百姓差徭)达赖喇嘛的亲属及随从派遣较多的无偿劳役,百姓苦累甚重,今后除驻藏大臣核准外,概不准私自派遣差役。
1795各地头人须按原来规定的籽种,耕牛数目,实领实发,不得少给耕牛,多发籽种,亦不得额外多派劳役,私种己田,致苦累百姓。
1832贡布丹隆人与百长及长老同谋,破坏汉藏大事,情节严重,特颁布告示警示,今后应严格执行驻藏大臣的命令。
1843(驻藏大臣上任时的告示)本大臣及随从不谙藏语,需翻译同行,所用马匹驼只均有定数,沿途官员应严防翻译以少报多。
1894光绪二十年三月二十六日亚东关开关,商民人等务须遵照新立条约,赴关时呈报稽查,不得任其自便,致违定章。
1904十三世达赖独断专行,鱼肉百姓,藏印战争中屡违圣命,战败后暗逃他处,不明去向,理藩院特暂免达赖名号,由九世班禅暂代其掌管事务。
1909川军开赴拉萨,乃为护卫西藏地方,使西藏日益强盛之意,百姓不用疑惧。
1910藏地多有挖眼、斩手等酷刑,此类做法藐视人命,悖逆佛法,特此告示,不准罚以挖眼、斩手等刑。

——摘编自袁爱中、后东辉《清代西藏告示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2024-01-3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吸收元代教训并结合宋朝地方治理经验,在地方实行军政、民政双轨体制,内地建立以布政使司为代表的民政体系;边疆、战略要地设立以卫所、都司为代表的的军政体系,确保了边疆稳定;同时在西南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册封西藏宗教领袖。明中叶后,鉴于南北形势变化,中央政府委派高级文官以“兵部尚书”等名义充任地方总督,主管一省或多省军政;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担任一省巡抚,主管民政。通过这些措施,明朝巩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寇;东北的蒙古、女真也一度被限制在山海关以外。万历年间还成功抵御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据顾诚《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等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明朝制度“因势而变”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论述。据此,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至少两个具体制度,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明朝除外)
4 . 华夏中心观与朝贡体系

材料   关于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无论由中国人还是由夷狄统治这个国家,朝贡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的方式”,并在中国自拟的中心性和优越性——亦即“华夏中心主义”的假设之上,认为中国和东亚其他政体之间存在着“等级式和不平等”的地区秩序。

中国学者认为:在朝贡制度中,中国居于“天朝上国”的地位,周边各国属于“藩属国”,各国王室需受中国“册封”,由中国赐予印玺等以示正统,并要向中国派遣外交使节及定期纳贡。这种形式上不平等的秩序背后是各藩国实质性的自主权,即可以自愿选择效仿中华文明的程度,保留本土文化传统,也能在承认中国优越身份的前提下保持独立地位,几乎不受到任何政治控制或压迫。这与西方历史中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不可同日而语。


请以“朝贡体系”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1-2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的关系实在属性,可历史地表达为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民族经过长期交融汇聚,在秦汉以后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在近代抵抗外国侵略的伟大斗争中,各族中华儿女在血与火的共同抗争中淬炼出坚固的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完成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蜕变;在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深化发展出更具包容性、统摄性和凝聚力的民族关系,民族命运共同体属性不断强化;进入新时代后迈上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党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各民族间经济联系逐步紧密、文化认同走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铸牢,中华民族作为关系实体日益牢不可破,个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又一次开辟出新境界。

——摘编自李鹏博、朱军《哲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实体性与历史演进》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8月,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北京正式对外展出。展览以1500余件文物古籍,向观众展现了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展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力求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通过参观展览,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亲身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设计两个及以上展览单元,并加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展览单元主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无论是文职土司还是武职土司,均有一定的职衔和品级,分属吏部和兵部。明清政府利用土司职衔管控各地土司。历史文献对明清时期各级土司的职衔和品级规定得十分清楚。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承袭法规。据史料记载,明代颁发的《土官袭职条例》,主要规定了土司守则及承袭程序例规以及内地汉人不得到土司地区重利盘剥、买田治地等内容。清代中央政府同样颁发了《土司例纂》,其内容与《土司袭职条例》基本相同。明朝建立后,在沿袭元代土司制度的基础上“大为恢拓”,清代在明代土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土司制度。中央政府对各地土司的权力控制是一种软硬结合的控制,大凡常规性权力管控和限制性权力管控,属于软控制,这种控制或以制度为基础的治理,包括行政管理、考核、奖惩、限制、禁止等;凡是剥夺性权力管控,则属于硬控制,这种控制大多以制度为前提的治理,包括直接使用暴力镇压、或以威慑为后盾的法律制裁等。

——摘编自李良品《明清时期“三位一体”的土司制度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为题,评述明清时期土司制度。(要求:表述成文,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南边疆的治理   

史料   出处
诸内郡官仕云南者,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罚而不废。宋濂等《元史·刑法志》
(元)或即以其官为宣慰,而不别设节制之官。王圻《续文献通考》
弘治八年(1495年),土知府安鳌有罪,伏诛……改流官知府。张廷玉等《明史》
明初(土府、土州、土县)皆隶吏部(统于吏部)⋯⋯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一百三十三隶武选(统于兵部)。毛奇龄《蛮司志·序》
康熙雍正年间,川楚滇桂各省迭议改土归流。如湖北之施南,湖南之永顺,四川之宁远,广西之泗城,云南之东川,贵州之古州、威宁等府厅州县先后建置,渐成内地。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凡改土归流,土司倾心向化,率属内附,由督抚疏请改隶民籍者,授以守备或千总、把总之职,准其世袭。《大清会典》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南边疆治理的“变与不变”。
9 . 清朝对外关系用语

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用语,笔者总共收集到247个。其中,“事件用语”包括“夷、红毛、藩属、西洋”等185个,“文书用语”包括“诏敕、谕旨”等5个,“对外政策用语”包括“怀柔、贸易管制”2个,“机构用语”包括“理藩院、礼部”等6个,“仪式用语”包括“三跪九叩、朝贡、赐”等49个。

清朝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笔者总共收集到383个。其中,“事件用语”包括“夷、酋、洋、道歉、致电、欧罗巴”等335个,“文书用语”包括“函、照会、国书、咨文”等18个,“对外政策用语”包括“通商、联外交(与外国沟通、互派出使人员,加强交往)”等5个,“机构用语”包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等3个,“仪式用语”包括“跪、朝觐、握手”等22个。

——摘编自杜鑫《清朝对外关系用语研究》


本题要求以“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社会变迁”为论题撰写小论文,请完成以下任务:
(1)依据论题,拟定两个分论点。
(2)从材料中为一个分论点选择“一对”外交关系用语作为论据,简要说明选择理由。
(3)写出本小论文的结语。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汉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并发展为现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汉民族形成以后,在2000多年的岁月中,曾经饱受内忧外患和艰难曲折。无论在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还是居于少数民族贵族统治时期,她都没有被分裂、被同化,反而从小到大,不断向周边各族辐射,与之建立起愈来愈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并将其中的一部分予以吸收,以扩大自己的共同体,从而逐步形成以汉民族为凝聚核心的中华“多元一体格局”。汉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凝聚核心,并不是有任何人为力量的左右,而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的。

——卢勋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