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协和万邦”是中华传统文化始终秉持和践行的人文取向和价值理念。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cuī)。

——《左传·桓公二年》

材料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格局大智慧(节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感叹:“在每一个时代,政治家们都尝试着寻求和平,然而和平总是地区性秩序,从未能建立在全球的基础上。”回望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国际秩序变迁背后的西方世界观始终无法突破一己的利益考量,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成为难以企及的梦想。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02月07日06版)

(1)阅读材料一,指出周初统治者“协和万邦”的制度创新并陈述该制度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立足中国‘和’文化,构建和平世界”为题,论述回答“基辛格感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 . 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形成,国际法也逐渐形成并成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一般认为是欧洲近代国际社会的开始,经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确立的维也纳体系又表现了欧洲近代国际社会的典型特征。维也纳体系虽然是保守的体系,但整个欧洲各国已经开始了由王权国家向民族国家过渡的进程,这一体系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并逐渐具有了现代国际社会结构的意义。

——杨国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和特征》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不平等条约体系逐渐替代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开始深刻影响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美国人丁韪良在咸丰八至九年(1858-1859)间的参政经历使他认识到中国缺乏国际法知识影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涉,将国际法翻译成中文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和西方国家交涉的不便与矛盾。作为西方国际体系纽带的国际法著作,在他看来正是让中国进一步接受西方国家、认识西方国际社会的桥梁。1864年,《万国公法》由清政府刊定出版,国际法由此较完整地传入中国。此后,清政府依据国际法条例建立起驻外使臣制度、派遣签约全权大臣、指导具体对外交涉,对国际社会及不平等条约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且试图借助国际法抵御不平等条约中领事裁判权等对国家主权的侵犯。《万国公法》很快传入日本、朝鲜,也是输入近代东亚的第一部国际法,深刻影响了东亚地区国际法学的起步与应用。

——摘编自刘婧涵《丁韪良译〈万国公法〉与晚清外交体制》

材料三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国际法的角度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近代国际社会的开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万国公法》引入中国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20世纪70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的表现。
2023-11-1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2023年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亚洲共4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本次运动会。中国与亚洲各国自古以来就有广泛的交流,而十八大以来中国又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新路,为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所遵循的外交理念是(     
A.结伴而不结盟B.亲,诚,惠,容C.真实亲诚D.共商共建共享
2023-11-14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始终同非洲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尊重非洲、热爱非洲、支持非洲。中国倍加珍惜中非传统友谊,始终把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础。为此,21世纪以来中国(     
①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②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
③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④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3-11-12更新 | 502次组卷 | 1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公元后的前两个世纪之中,富有的罗马人为自己重新塑造出和平的形象,并将这一时期称作“罗马和平”。良好的管理、独特的法律让国家变得高效、安全和富有,罗马完善的道路系统等公共设施建设让它的臣民过上了更舒适的生活,贸易蓬勃发展起来。罗马与各行省通过道路连接起来……市场和货币遍及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一些大城市吸引了很多人口涌入,热闹非凡,充满了盛大的场面和仪式。据估算,在公元1-2世纪,被并入罗马帝国的地区,其人均消费量通常会增加约50%。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1820年—1949年,发生了大约300次伤亡惨重的战事,其中包括南北战争、欧洲人的殖民征服、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不同规模的致命冲突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约1.6%,也就是说,这一比例是依靠采集狩猎生存的石器时代人类暴力死亡率的1/10,且死亡人数并没有随着人口总数的增长而出现相同比例的增长,这就意味着,从19世纪初开始,人类变得不那么好战了。争吵不休的领袖们逐渐不再把杀戮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

——刘易斯·弗莱·理查德森《致命争吵的统计数据》

材料三   “只有当国家之间建立起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不仅仅是在经济层面上,而是在各个层面上)时,……战争会自动终结,靠武力去取得进步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从今以后,将是靠思想进步的时代。”

——安吉尔《永久和平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罗马让臣民过上更舒适生活”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法治”角度,简析罗马的法律如何促成罗马的和平与发展。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领袖们逐渐不再把杀戮作为解决争端的方法”的含义,并以19世纪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冷战结束后“国家之间建立起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时代背景。21世纪,中国提出要构建怎样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此,开展了哪些“主场外交”活动?
6 . 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我们胜利了”,“中国万岁”,与会的许多代表握手、拥抱,有的代表跳起舞来。这在联合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在联合国的主导权B.中国外交的不利局面彻底被打破
C.亚非拉国家团结反帝斗争取得新胜利D.中美两国外交关系改善的基础奠定
2023-08-28更新 | 188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七)
7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人力资源不再更多依靠政治立场坚定和革命斗争经验丰富的“将军大使”或“职业革命家”,而是依靠大量具有高超外交技巧的“职业外交家”和一大批“职业企业家”,下列项中,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
C.是日内瓦会议取得的成果D.彰显了中国特色外交的辉煌
8 . 法国总统马克龙于2023年4月5日至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此行无疑有助于推动中法新时代友好合作,促使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中法友好源远流长,下列属于法国对华关系友好之举的是(     
A.响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动签署《埃维昂协议》
B.与中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与荷兰一起,最早与中国建立起代办级外交关系
D.20世纪末,倡议建立“10 +1”领导人会议机制
2023-06-25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与交流,推动了区域与国家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 分)

材料一   任何交流都是双向的、互润的,通过交流达到融合和发展。中国古代通过各民族间往来和交流,汲取别人的长处,补充和替代自己的不足,逐渐走向共同繁荣与发展。如周设官“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至唐“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物品)、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都足以说明之。

——据张志宏《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刍议》等整理

材料二   开始于161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作为一场欧洲世俗专制王权相互争权夺利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此前“教权高于皇权”的罗马神权统治。因此,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获得了权力和财富、脱离了教权绝对统治的各世俗政权相互形成了彼此之间相互平衡的国际关系格局,国际关系实现了“大洗牌”,……并形成了欧洲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

——李卓群《17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变》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后期,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中国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思想。中国一方面支持亚非拉等国家的反帝反殖民主义,同非洲很多国家加强政治经济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同西欧和日本的关系,终于在60年代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一个缺口。……世纪之交,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等一幅更多中国元素、更广合作维度、更深互动与融合的壮丽图景开始浮现,中国逐步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

——熊雷《新中国外交60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掌邦国宾客之礼籍”的官职名称。根据材料一,概括鸿胪寺的主要职责。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7世纪中期欧洲国际关系“大洗牌”所带来的成果,并简要概括“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打开“一个缺口”的历史事件,并简述“世纪之交”中国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及十八大以来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外交理念和方针。
10 . 我国传统观点认为,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由中国起草,苏方同意后形成最终文本,依据的是中方的电报档案。我国学者在俄国的档案馆中查找了大量的条约文本,其中包括1950年1月6日至22日共7次起草和修改的关于该条约的俄文文本、23日苏方交中方的俄文文本、24日中方经修改后退还苏方的译本以及31日周恩来与米高扬商议条约的报告。这些文本都证明了条约最初应该是由苏方起草的,中方只是做了简单的文字性修改。由此可见(     
A.进行历史研究,不能简单孤立地使用单一类型史料
B.史学的宏观研究需要以微观研究为前提,以小见大
C.档案具有较大的真实性,是历史研究的第--手史料
D.史学研究要坚持精密求证的学风,保持谨慎的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