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江南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形成过程中,作为主导的官方把赈灾救荒作为社会救助的重点,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有赈济、赈货等类型。江南城市的民间救助多为自发的个体行为,即使形成一定的组织,也以个体自愿为基础。施行救助主体有士人(包括部分官员)、工商富室和僧道人员。他们大多出于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相对于传统荒政和乡村救助;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有着诸多特点,呈现朝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陈国灿《论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传统的救助活动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状态。晚清政府已无法如“康乾盛世”时期那样向受灾民众提供应有的救济和帮助,而以士绅富民为主体的民间救助活动日趋活跃。随着近代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及贫困群体的扩大,以贫困人为对象的社会救助活动越来越受到民间救助组织的重视。部分先进中国人也开始学习和研究西方国家开展社会救助的思想和经验,反省中国传统做法和理论的缺陷,使以传教士为先导的外国慈善活动逐渐活跃。这些变化引起了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变动。

——摘编自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江南城市救助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转型及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六典》规定:“岁丰则出钱加时价而籴之,不熟则出粟减时价而粜之,谓之常平仓。”由此可见,常平仓的设立旨在(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提升民间赈济能力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2023-02-24更新 | 31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范文正公,苏州人。他还没有富贵显达时,有意救助族人,但当他担任陕西招讨使和参知政事时,才有俸禄和赏贱的收入,购买了靠近外城而常年丰收的良田一千亩,名为“义田”,用来赡养救济一群族里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每年有衣穿,遇到嫁女儿、娶媳妇、结婚、丧葬,都有补助。……凡曾经出仕而暂时解职在家、等待新职的人,也给予救济;已经出仕为官的人,就停止供给。这就是义田的大概情形。

——摘自钱公辅(1021~1072)“义田记”译文

材料二   这种集体行善的活动,在四明主要士族的推动下,于绍熙元年(1190)在当地正式出现了超脱家族而具有社会意义的公益组织——乡曲义庄。为了将地方家族间的关怀变成制度化的组织,常态、持久的推动集体活动,于是史浩等人着手建设此一组织。史浩揭示设置乡曲义庄的宗旨:义田之设,专以劝廉耻。……为士者,生事素薄,食指愈众,专意学业,不善营生,介洁自持,不肯为屠沽之计、擎攫之态者,使各知有义田在身后,不至晚年忧家计之萧条、男女之失所,遂至折节汨丧修洁。故以此为劝,使其终为贤者。

——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范仲淹设置义庄与四明士人设置乡曲义庄,两者的服务对象和设置目的有何明显不同?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义庄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2022-08-03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17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唐六典》规定:“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个;九十,给二人;百岁,给三人。”政府还规定,除“十恶”之外,家有80岁以上亲人及笃疾,据《令》应侍养者,申报刑部,听候处分,可以暂缓流刑,以充侍养,待亲人终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
A.社会保障体系完善B.法律政策执行灵活
C.社会经济发展繁荣D.崇儒尊孔治国理念
2022-05-07更新 | 741次组卷 | 14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粮食丰收,谷价较低,唐玄宗下诏:“常平之法,行之自古,宜令诸州加时价三两钱籴(买入),不得抑敛”;待粮食短缺,谷价升高时,常平仓中粮食“即令减价出粜(卖出)”。由此可知,常平仓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收入B.保证仓储充足
C.宗族内部救助D.稳定粮食价格
2022-01-25更新 | 212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国灾荒之多之频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中国古代形成了荒政思想。(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防止百姓离散):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sheng)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这说明
A.先秦时期荒政思想积极有效对后世影响深远B.先秦时期,我国天灾人祸频仍人民流离失所
C.先秦时期,我国已有了较为系统的荒政思想D.秦汉时期,我国对天灾人祸才开始施行救济
20-21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发展公益事业,有利于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阶段的一座高峰,这一时期,不仅官方慈善机构众多,在士大夫群体的推动下,民间慈善事业也得到了重大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观点,“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儒家把恤老慈幼看作是每个人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义务,显示了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成为传统社会慈善活动尤其是士人公益慈善活动的思想资源。在各种公益事业中,士人贡献最多的还是兴办义学,宋代近百所义塾、义学中,大都是由士人兴建。

——摘编自汪家华、郑明《论宋代士人群体公益慈善事业》

材料二   在时人眼里,中西方的救济动机不同,救济制度与方法也不一样。首先,中国的“善举”是种德积福的行为,其动机源于积善余庆、为善必有善报的观念;而欧美各国的“善举”则尊奉上帝旨意,基于人人平等的观念,用人道、博爱的精神来撒播福音,解救他人苦难,完成助人之举。其次,在救济制度与方法上,中国善堂、善会大抵为施衣给食,多为消极的施舍,所谓“养”则有之而“教”不备;西方慈善组织的着眼点在于消除人们致贫的根源,讲求救人救彻,对受助者养教兼施,采取积极救助方式,即在收养之余,往往还会传授文化知识和培训工艺技能,使受助者数年后能有一技之长,自立谋生。也就是不单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摘编自曾桂林《从“慈善”到“公益”:近代中国公益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士人群体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方救济的主要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社会价值。
2021-04-2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历史试题(广东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