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随着英国庄园制的发展,庄园惯例将农奴劳役的数量和方式规定得十分具体,如“打谷一日之数为2蒲式耳小麦或1夸特燕麦;割草一日为1英亩左右;割谷则为半英亩”。同时,“庄园领主一旦试图任意改变其某些惯例,在通常的情况下,他们就会成为被告而陷入官司中。”这体现了(       
A.庄园是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B.庄园法庭重视对农奴权利的保护
C.惯例包含了一定的原始契约因素D.农奴对领主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2 . 中世纪西欧许多庄园法庭的决议文件,都以“经整个村庄共同体一致同意”,或者“经领主和全体习惯佃农、自由佃农一致同意”等作为开场白。某庄园的一次村民会议,甚至决定了该庄园今后一个世纪的工作规划。上述材料可用于研究中古西欧(     
A.基层治理的特点B.自治城市的发展
C.民族国家的起源D.封建王权的变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存在双轨地方监察机制。一是由中央派出监察地方的巡按御史,职责包罗万象,既要举荐人才,又要纠劾不法官吏;既要赈济灾荒、督查钱粮、均平赋役、督修水利、检查学校、存恤孤老等,也要断理冤狱、革除苛政、抑制豪强等等。另外,还有各种临时性的专差御史巡视地方,事毕就罢免。二是指地方上的提刑按察使司及其派驻各地的分巡道,其职责主要包括:受理上诉,纠正冤、假、错案;复查州、县文书卷宗,审核下级判决;荐举和纠劾地方官吏;抑制豪强,安抚流民;提督学校,监临乡试等。

——摘编自高春平《明代监察制度与案例研究》

材料二     1361年爱德华三世颁布《治安法官令》,赋予治安法官权力,加强对地方郡区的管理。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治安法官有权收集郡守和其他治安法官的违法事迹,检举上报巡回法庭。当巡回法庭不在时,治安法官有权对轻微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审讯、保释等。1485年以后,议会还要求治安法官监管地方反政府势力和非法竞技场所。在地方出现灾害后,治安法官要了解当地粮食储备情况,强制要求有较多粮食的人到市场销售指定数额的粮食。平时还对酿酒、磨坊、面包制造等活动进行管制。虽然治安法官没有薪俸,却不乏自愿担任之人,担任者多为豪门贵族或乡绅地主,以履行义务的方式为国王效力。

——摘编自童德华、马嘉阳《西方监察制度的历史批判》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代地方监察官员的职能及监察体制的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治安法官拥有的权力,简析其愿意无薪为国王效力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英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传统乡村的不断缩减与衰落,乡村此时面临着再次调整与改造的问题。从18世纪50年代起,粮食种植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一路下降,畜牧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相应攀升;家庭农场主明显转向“替代农业”,制定了新的耕种目标,奶牛业、园艺业、家禽业开始稳步发展。正是在乡村逐渐走向“消失”之时,人们开始思考乡村的存在意义,“乡土”这个古老的文学体裁成为19世纪人们最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全国托管协会、自然保护区保护协会、英国乡村保护委员会等组织先后成立。第一部《城乡规划法》提出要确保乡村农业和林业用地不受发展规划影响。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

材料二 自步入近代,中国农业经济便开始衰败。1928年华北八省旱灾、1931年江淮流域十六省水灾,1933年黄河决口等成为促成当时“农业恐慌有力的因素”。同时,1929年到1930年的两年时间里,全国1941个县中,有823个县承担兵差。19311935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为近代以来最高峰,“农村受灾容急,而有甚于水深火热”。其间,“到农村去”成为当时有着乡土情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佳选择。乡村建设运动的目的,是要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从而实现所谓“民族自救”,但这一目的没有达到。

——摘编自朱庆葆《改造乡村中国——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建设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改造乡村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学角度指出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乡村建设运动成效不大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乡村建设或改造的积极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