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55年,佛罗伦萨获自治权,建立城市共和国。1293年,城市贵族的统治被推翻,由富商、银行家和行会上层分子掌权。同年,制定新宪法《正义法规》,规定任何一个贵族杀死一个市民,都将被处死刑。贵族不能参加行会,不能参加市民武装的高级会议。9个小行会,参加城市治安工作。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关是“长老会议”,由行会领袖抽签选举的9名长老组成。而9个席位在大小行会间分摊,大行会(共有7个大行会)占2席,中行会(共有5个中行会)占3席,小行会(共有9个小行会)亦占3席。长老会议除总理国内政务和指导外交外,还有权拟定法律。候选人必须是30岁以上的佛罗伦萨公民,必须是行会成员,不是封建贵族。

——《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王挺之等著

材料二   20世纪初的有识之士在探索救亡图存方略时,找到了地方自治特别是城市自治这一西方民主政体的根基,从而自觉地将民主政治与作为地方自治重要构成部分的市政紧密相联,将实现民主政治的愿望寄托在争取城市自治之上。清末各地以城市为中心建立的自治机构,采用了西方议行分立的组织体制。议决机关为议事会、执行机关为董事会,两者互相监督,是大众参与政治的重要环节。民主选举议行分立等民主化因素在城市最先出现,对推进城市政治近代化具有积极作用。在地方官员的监督下,以日益城市化了的绅商为主体的推动力量,关注近代城市的发展,积极参与城市公共事务。他们的活动以及城市的自身优势,使得自治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个别大城市自治机构的行政权限已经包括财政、工务、警务、学务、卫生、司法等。1909年成立的汉口各区基层自治机关,已具有对地区性公益事务进行管理的权限,俨然是城市基层政权。

——李玉曼刘华帆张伟《晚清地方自治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2、13世纪佛罗伦萨城市管理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城市自治思潮的产生的历史背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材料三乡、里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基层社会组织,是国家加强地方控制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周代宗族里社的政治、经济功能较之夏商邑聚得到初步的发展,随着国家机器的强化,其基层行政组织的性质日益明显。春秋时期,各国在自己的辖区内都建立了地域性的行政系统,并把乡、里作为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这个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确立和郡县制的实行,国家通过行政管理、连坐制度、宗教控制、人口控制加强了对乡、里的统治。战国时期,乡、里作为地方基层组织的职能已经基本形成,具有了组织生产、征派徭役、维持治安、乡里选举、防灾防疫、婚丧祭祖等一系列社会职能。乡里制度对以后行政制度系统的完备和完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促进了郡县的出现和发展,成为推进秦统一后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顾旭娥《战国时代乡里制度的渊源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并说明古代社会救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影响。
3 . 科技革命及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流动机会,造成了新的社会流动内容。根据如表可以推知联邦德国
联邦德国1960年和1981年劳动者数量统计
分类雇佣劳动者非雇佣劳动者
组成工人、职员、学者、经理、政府官员等资本家、手工业者、商人、农民、独立的医生和律师等
1960年人数2030万600万
占就业人口比例77.2%22.8%
1981年人数2230万340万
占就业人口比例86.5%13.5%

A.社会结构已发生根本改变B.农业和手工业地位不断下降
C.阶层流动的变化趋势加剧D.政府官员成为新雇佣劳动者
2020-11-15更新 | 769次组卷 | 14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1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院外救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以新旧济贫法实施为例》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既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编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一个理论研究视角》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英国济贫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

——摘编自林辉煌《“皇权不下县”治理方式的历史两面性》

材料二 社区事务高度“自理”。在美国,社区的事情不由政府包办而由社区居民自己决定。由当地居民自愿组成的社区委员会是社区管理的核心机构,对社区事务拥有很大的发言权。社区委员必须是居住于本社区的居民或在本社区从事商务活动的人,他们通常在本社区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享有一定的威望或具有某方面的特长。委员是义务担任的,不拿报酬,有少量补贴,服务好可以赢得社区居民的好评。

——摘编自汪燕《美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社区事务“自理”的特点。
6 . 在西欧庄园中,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说明
A.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B.庄园法庭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C.庄园法庭限制了领主的特权D.庄园法庭维护佃户的利益
2020-10-10更新 | 711次组卷 | 19卷引用: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7 . 公元7世纪法兰克王国一份文件中这样写道:“我,某某,委身于尊贵的领主某某.你应该用食物或衣物帮助我或救助我,相应地,我服侍你并当之无愧的获得你的帮助。”这反映出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建立的基础是
A.土地B.契约C.法律D.道德
2020-09-09更新 | 670次组卷 | 14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自主检测历史试题
8 .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是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定决定于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雅典自由民也获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规定
A.说明雅典基层社会治理混乱B.意在推动雅典公民群体扩大
C.使雅典的权力运行臻于平衡D.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民的个人自由
2020-09-05更新 | 428次组卷 | 19卷引用: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础过关练)
9 . 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及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如征税、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规以及为学校和教会制订章程。对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B.对美国宪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D.美国基本保持地方自治的传统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域,城市管理也趋于制度化,但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制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泄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

材料二: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该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住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英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