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7 道试题
1 . “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每张计钱一缗。每隔三年,由发行的富民将旧票尽行收回,另发新票,称为“一界”。……仁宗时改官家发行,禁民间私造。……(后)把那种纸币改名为“钱引”,扩充推行的区域,当时除闽、浙、湖、广外全国通行。”对文中纸币说法错误的是
A.是当时的单一流通货币B.最早出现于北宋的四川
C.适应了商业贸易的发展D.取得了制造的合法地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货币推动着经济发展,又影响政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秦朝的统一货币有两种:黄金为上 币,用镒(二十两)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 4 世纪左右,罗马开始官铸钱币。原始的铜钱重 1 罗马磅, 其余铜钱则为 1 磅的倍数或分数。银币最初只是罗马人为了意大利南部的军事和 商业需要而铸造的,价值达 2 个达拉克姆。公元前 269 年,罗马实行新的货币制度。这种新的货币体系包括银币(第那流斯)和铜币(阿斯),一个银币值 10 个铜币。

——摘自《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 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为此国民政府于 1935 年11 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 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 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地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且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 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 年,法币发行总额不过 14 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 5 千亿 元;到 1947 年 4 月,发行额又增至 16 万亿元以上;1948 年,法币发行额竟达 660 万亿元以上,等于 1937 年的 47 万倍,物价上涨了 3492 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摘编自姚会元《中国货币银行》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秦朝货币的共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原因和主要措施,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1-10-29更新 | 476次组卷 | 8卷引用: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背记练(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 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之一是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城市政治功能加强D.市场监管不复存在
2020-07-30更新 | 502次组卷 | 13卷引用: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练习-【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4 . 有学者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的二个半世纪里,中国最终从欧洲和日本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全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这么巨量的白银输入……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物物贸易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奢侈品为主、以满足封建统治者需要为目的贸易格局。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结构B.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C.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D.导致中国对外交往走向了封闭
2020-08-01更新 | 657次组卷 | 21卷引用: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练习-【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5 .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其突出作用是
A.货币统一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B.使中国的外汇价格得到稳定
C.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
D.政府加强了对全国金融的控制
2018-01-08更新 | 909次组卷 | 26卷引用: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第15课货币的使用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限时训练
23-24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6 . 材料一 明清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市镇,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以及商品经济发达的府域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江南地区尤多。刘家港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依托发达的航运,商品北达京师,西至巴蜀,甚至销往欧洲,消费市场十分广阔。明中后期的苏州,占总人口半数以上的手工业者或与之相关联的从业人员在当地生产出的大量商品都被销往外地,江南地区自古就有“重农不抑商,扶商不危农”的商贸传统。江南市镇从农村商业产业链的发端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手工制造业,向内、向外拓展交易市场,形成了富有江南特色的商品经济模式。

——摘编自张轶伦《明清江南市镇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

材料二16—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表

(比价提示:如1534年的中国,1两黄金=6.363两白银)

年代国别中国英国西班牙
15341:6.3631:11.51:12
15961:7.501.11.901:12.12
16221:8.001:12.501:13.13
16771:9.001:15.36——
1741—17501:11.771:14.93——
1791—18001:15.401:15.42——

——摘编自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三 明清时期“闽中巨室,皆擅海泊之利,西至欧罗巴,东至吕宋,每一舶至,则钱货充翔。”据统计,明代输入福建白银数额5152.26万两,清代输入福建白银数额934.74万两。外国银币样式优美、携带便捷,改变了福建地区的货币结构,官民贸易多以外国银币结算,漳州、泉州、永春等地,外国银币交易比重超过90%。随银币大量流入,民间资本日益活跃,农副产品“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漳州府市镇由11个增长为69个。

——摘编自公一兵《试论清代福建的白银货币结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8世纪中国白银价格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银币流入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3-07-15更新 | 185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上第1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7 . 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白银货币化推动了(     
A.国家货币体系的完备B.银钱矛盾的激化
C.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D.商品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洪武初期,市面上主要流通铜钱“洪武通宝”,然而因铜料极端缺乏,铜钱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百姓仍习惯于使用元朝纸币,认为铜钱有诸多不便,于是朱元璋决定恢复用钞。这反映明初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铜币B.铸币工艺水平有所下降
C.百姓习惯决定货币政策D.经济形势影响货币政策
2020-09-09更新 | 587次组卷 | 22卷引用: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货币的使用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限时训练
9 . 秦半两钱重十二铢,币值也很高。在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惨烈的楚汉之争后,若仍以秦半两钱为基础货币,则小件物品无法交易,财货难以流畅,故汉初改铸为小钱。这一变化表明
A.秦半两钱的货币价值消失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货币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D.楚汉战争导致了货币混乱
2021-04-20更新 | 412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点对点专项训练(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0 . 十六国和北魏前期,史书所称的“遂不用钱”、“钱不同钱”、“钱终不行”、“钱货无所周流”等现象是当时普遍情形。但北魏太和以后不到百年时间,北朝官方铸币共9次,与同时期南朝差不多。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实现了大一统局面B.货币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市场管理逐步的规范化D.北方商品经济恢复发展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