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明代中后期,在河南、山东、湖南、陕西、浙江、广东的某些州县已有摊丁入亩的个例,其对清代的摊丁入亩有着深刻的影响。入清以后,要求摊丁入亩的舆论加强,某些地区也继续着摊丁入亩的实践,食盐钞银、匠班银的摊丁入亩也大都先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无疑为后来的摊丁入亩提供了范式。但摊丁入亩未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正与当时丁额未定有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施之后,要求摊丁入亩的呼声顿起。同时,康熙后期社会上仍留有地卖而丁存、税从人起的现象,赋税负担仍不合理。因此,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史董之燧上疏指出,在明确纳税丁额后,最好的办法就是摊丁入地,并且朝廷要立法干预地卖丁留的现象。正因如此,广东于康熙五十五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也是最早实行此改革的省份。

——摘编自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材料二   自1870年起,主要西方工业国家(法国、德国、美国等)都基本确立了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英镑凭借其与黄金自由兑换、自由流动的属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信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1913年),全球40%的外汇储备以英镑的形式储存。(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做是金汇兑本位制的延续,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建立了 IMF来监督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特征便是各国国际储备被美元完全垄断。

——摘编自王浩晨《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未来趋势研究》等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推行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英镑主导的货币体系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回答二战后美元垄断地位确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农村到城市”角度列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于明初宝钞没有保证金、储蓄金等制度,而且发行无度,出现了贬值的信用危机。 以成化、弘治为界,白银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市场崛起(到得到官方认可)与自上而下合 流的历程,主要以赋役折银的方式,大规模推向全国。白银作为称量货币,具有自由银的本 质,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朝铸造和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丧失。

——摘编自万明《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白银货币化》

材料二   从 16 世纪中后期开始┅┅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 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 1816 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 19 世纪 70 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 英国在 19 世纪的国际货币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化。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起源》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   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 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货币体制的发展特征。结合所学,分析这种特征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货币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 的生命。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因素。
2023-11-14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象征——蒸汽机的出现,解决了铸币技术难题。工业革命给已经实行金本位制的英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使其成为经济发展领先国家和外国融资的主要来源国。这都促使其他国家设法与英国开展贸易并从英国引进资本。到19世纪70年代欧洲各国纷纷实施金本位制,最终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摘编自(美)巴里·埃森格林《资本全球化》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法体系不断经历着艰难嬗变和逐步发展。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核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通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材料三   西方尤其是美国在衰落,而之前所有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是在美国主导下确立起来的。美国的衰落就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虽然不一定是要“去美国化”,但至少要淡化美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新兴国家的崛起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需求。当然,全世界都十分明白,美国主导权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导权的易手,事实上,任何单一的国家都无法取代美国的地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只能在多层次的主体间开展多层次的博弈。

——摘编自《关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建立的主要背景。结合所学,指出该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时代因素。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当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阐述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
4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五、 十六世纪明代的币制改革恰逢欧洲地理大发现,加上冶炼技术的进步,世界白银产量直线上升。暴富的欧洲上流社会阶层对东方奢侈品的需要,          与明代城市商业对白银的渴求一拍即合。此时的明朝就像一个黑洞一样,源源不断地从美洲、 欧洲和日本吸收白银。 西班牙人、 葡萄牙人,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都积极拓展远东贸易,菲律宾马尼拉作为新大陆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中心,常居的中国人一度达到几十万。西班牙船队满载南美的白银而来,换取华商的丝织品与瓷器,再将其贩卖至美洲与欧洲。

——摘自尹敏志《欧亚舞台上的中国》

材料二   上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 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会导致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 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这一悖论称为“特里芬难题”。 其揭示了美元自我膨胀与贬值宿命的内在矛盾。

——摘自卢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特里芬难题”》

材料三   2000-2016年中国外汇储备走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亚洲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已进入基础设施大发展阶段。例如,印度计划在2013年至2018年投入1万亿美元兴建基础设施, 但一半资金需要引进外资, 而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无法满足亚洲巨大的资金需求。 2013年10月2日, 习近平主席与时任印尼总统苏西洛在雅加达举行会谈时提出, 为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方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从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亚投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数量由最初的中国、 印度、 新加坡等21个扩大到包括英国、 法国、 德国在内的57个, 遍及世界五大洲。 亚投行倡议成功实现,并产生了显著和广泛的外溢效果。

———摘编自王达、项卫星《亚投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意义、挑战与中国的应对》等

(1)根据材料一, 概括“此时的明朝就像一个黑洞一样……吸收白银”的外在因素。 结合所学,写出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的朝代名称,并概括该朝代赋役制度疫革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特里芬难题”的实质。20 世纪 70年代初, 美国政府宣布哪一经济政策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结合所学,简析该体系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 概括亚投行成立的原因。结合所学, 指出进入21世纪世界货币的基本格局。
2023-11-09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