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汉初文帝时代,直接从事耕作的农民负担得以减轻,朝廷曾多次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据此可知汉初
A.基本沿袭了秦朝的经济政策B.政府对社会形势的认识比较清醒
C.郡国并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D.农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出现了大量荒废土地。北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男子、妇女、奴婢,耕牛,甚至一些特殊群体(孤寡老人等)都能授田。其主要目的是
A.发挥耕牛在农业中的作用B.获得门阀士族的大力支持
C.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D.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负担
3 . 唐初有诏令,男20、女15就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已进考第”。这些措施有利于
A.扩大官僚队伍B.增加赋税收入
C.考核官员政绩D.缓和人地矛盾
4 . 宋代前期,民户为逃避职役重难,采取私人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反映出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
C.社会发展影响国家政策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
5 . 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A.遏制了门阀政治的形成B.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C.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D.消除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
6 . 《资治通鉴》记载,唐德宗为解决土地兼并剧烈和军费激增等问题改革赋税制度,实行“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这一政策
A.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B.加强政府对百姓人身控制
C.确定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D.保证农民有充分生产时间
7 . 唐朝的一种赋税制度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在所居州、县的户籍,在所居地纳税,征税标准不再按丁,而是按资产征税。这一制度是
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摊丁入亩
8 .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减弱B.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
C.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2021-05-22更新 | 892次组卷 | 38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唐太宗时期将婚姻年龄定为“男20岁,女15岁”。唐玄宗时期,把结婚年龄又降低到“男15岁,女13岁”。唐代降低法定婚龄主要是因为(       )
A.刺激经济发展和赋役的需求B.适应社会愿意多生育的需求
C.社会上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D.经济发展可以满足人口增多
10 . 隋文帝开皇三年,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同时实行纠告,鼓励检举揭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该举措主要意在
A.整顿社会秩序B.实行保甲连坐
C.增加财政收入D.加强君主专制
2021-05-08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金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