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6 道试题
1 . “(唐中期)国家置两税以来,天下之财,限为三品:一日上供(中央);二日留使(节度、观察使);三日留州……州府两税(钱)物解斗,每年各有定额,征科之日,皆申省司(中央机构)。”据此可知,该财政体制
A.改变了战国以来的征税标准B.加剧了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2022-01-05更新 | 335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专家联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2 . 下图银饼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其铭文为“怀集县(今属广东)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据此可知,当时
A.均田制度走向瓦解B.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白银已成为主要货币
2021-12-24更新 | 486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考历史试题
3 . 太和九年(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农民按人数、官吏按等级分配无主荒地。均田制仅分配无主荒地,未触动地主原有土地,且地主有奴有牛,还可以多得土地。此后,隋唐皆沿此制。均田制持续沿用,主要得益于该制度
A.保障了地主阶级的利益B.满足了社会主要阶层的需求
C.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解决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021-11-20更新 | 888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B.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例和数额有所不同
C.汉朝征收“泰半之赋”
D.农户交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5 . 晚唐780年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特点是“舍人税地”,依据土地资源而不是人口去征税。宋朝至清朝基本继承了这一财税思想,从法律上确认和保护土地所有权,把征税重点放在土地上。唐朝以后经济政策的调整
A.遏制了土地兼并的蔓延与发展B.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C.保护了小农经济的成长与壮大D.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6 . 唐朝实行折纳制,即部分课户所承担的法定物质形态或品种,根据国家标准,转换成其他物质形态收纳,如江南地区的“折租纳布”,关内诸州庸调等“变粟取米”,河南、河北不通水利之州“折租造绢”。折纳制的推行
A.利于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B.削弱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有助于抑制土地兼并现象D.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区域化
2021-09-25更新 | 586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古代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的主要目的是
A.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B.用于兴修国家的水利工程
C.为统治阶级奢侈享乐提供物质保证D.用于兴修交通工程和国防工程
8 . 东汉编户数本来就大大少于西汉。及至(东)汉末大乱,“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袁谭(袁绍之子)都督青州,“虽有万口者,著籍不盈数百,收赋纳税,三分不入一”。刘备屯樊城时,诸葛亮曾说:“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材料反映出东汉以来
A.战乱使人口数量锐减B.豪强地主已成为割据势力
C.政治动荡导致经济衰败D.自耕农破产脱籍现象严重
9 . 汉朝时,儿童从七岁开始每年收“口钱”23钱,“以食天子”;成年男子每年要缴纳“军赋”120钱;所有人不定期的还要交“献税”63钱,供皇帝祭祀宗庙;不服徭役的男子要交“更赋”若干钱,以雇人代役。这说明汉代
A.编户人口成为赋税征收的唯一标准B.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有偿性
C.税收制度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D.税收方式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021-08-2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将此前的个人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并根据收入多少分段征收。这一举措
A.凸显了全国人大的经济管理职能
B.旨在全面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C.适应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D.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