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东汉后期的70多年中,有疫病流行记载17次,且多数为连年的大疫病;唐初的60年间,仅有5次疫病记载,且蔓延范围较小;安史之乱后,疫病接连发生,一些地区甚至发生了“死者半”的大疫。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战争是疫病发生的根源B.疫病流行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C.地理条件影响疫病传播速度D.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疫病频发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蝗虫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往往成为庄稼的致命杀手,造成蝗灾。古人不了解蝗灾形成的真正原因,甚至认为蝗虫是“神虫”,于是就采用祭神的办法来解决蝗灾。但伴随蝗灾带来的巨大灾难,亦开始深入地探究治理蝗灾的方法和对策,《旧唐书》就记载唐代名臣姚崇运用蝗虫趋光这一特性有效捕打飞蝗;明代的陈世元曾撰写《治蝗传习录》,介绍养鸭、放鸭治蝗的成功经验。不过古代民众虽然掌握了一些治理蝗灾的措施,但是仍只能尽可能地减轻危害,而难以根治,所以蝗灾的发生依然很频繁。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蝗灾与治理》

材料二   党和政府对蝗灾问题高度重视,在中央要求下,各蝗区先后成立了专门的治蝗指挥部,并建立了责任制。党和政府还十分重视蝗情的侦查、预测预报工作,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并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在具体的治蝗工作中,放弃了耗费人工过多而效果不明显的传统“挖卵"治蝗法,采取效率更高的药械治蝗法。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民众被广泛动员起来,加入捕蝗、灭蝗的队伍,使得新中国的灭蝗工作发展成为一种群众性运动。经过不懈治理,最终使蝗灾这一历史性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摘编自江满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治理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蝗灾难以根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治理蝗灾的特点及意义。
2021-05-08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表所示为有关古希腊罗马时期部分重大瘟疫的记载。这些记载
时间及记录者记载
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病人……在街上游荡,寻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由于吃了地上到处都是的尸体,狗、乌鸦和大雕也死于此病。存活下来的人……丧失了记忆
公元2世纪中后期,古罗马史学家迪奥卡罗马(城内)一天就有2000人因染病而死,相当于被传染人数的1/4

A.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瘟疫的恐怖B.带有强烈的事件亲历者的恐慌情绪
C.以严谨翔实而可靠的数据为基础D.反映了古罗马对古希腊史学的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教,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

——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材料三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中国政府及时做出了加强疫情防控的全面部署,我们全国动员、全面部署、快速反应,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他国家暴发疫情后纷纷向我国学习、效仿我国的应对措施。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取得积极抗疫成果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书》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瘟疫大流行。朝廷在长安城中建邸舍房屋200区,将灾民中的染病者安置在其中,进行隔离医治,以防止相互传染。由此可知
A.汉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B.汉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
C.政府主导抗击瘟疫疫情D.汉朝开始中药治疗瘟疾
2020-08-27更新 | 341次组卷 | 6卷引用: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早期,人们早已具备了一定的避疫思想和隔离观念。秦汉时期,政府采取强制措施隔离病患,《云梦秦简》中就有政府关于疫情申报、隔离的具体记载。两晋时期,中央政府对疫病隔离更是做了明确规定,朝臣家庭若有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身没病,百日之内也不得上朝。两宋时期,除了中央较为主动的隔离治疫政策外,一些热心的地方人士和官员也自发建立一些医疗机构,如福田院和安济坊,用以安置隔离病患。明清时期,虽然很少看到重要的集中隔离和检疫场所,但面对瘟疫,民众则常常采取一些自发的隔离防疫措施,康熙四十八年,便有民众在空旷之地设置草屋数十间供患者隔离。

——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论述》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流行,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49年10月,察哈尔鼠疫爆发后,中央立即成立疫情防控工作组,并采取疫区封锁、划定大小隔离圈的措施,毛泽东还亲自请求苏联专家来华协助防疫。据统计,截至1951年9月,全国各地卫生机关共派出150余支防疫队,深入基层,宣传、组织防疫工作。1952年,毛泽东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指示,号召全国军民把卫生防疫提高到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高度认识上来。1955年,国务院批准的《传染病管理办法》除了确立疫情报告制度外,还把当时流行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丁等18种,依法进行管理,同年,中央政府还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办公室。

——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国家卫生防疫机制的建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隔离治疫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疫情防控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2020-08-2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疫病防治关系民生福祉,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1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数,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至于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

——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
8 . 《吕氏春秋》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
A.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B.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C.传染病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D.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