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的历史就是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寄生物寻找新宿主的过程与城市化相伴而生,人口在城市的聚集使传染病得以长久存在,人类活动推动了致病生物的变异与传播。疫病与城市的相互构建经历了以下四个重要阶段:

1、自我调适阶段(公元前500年之前):从城市出现到公元前500年,人类与病原体经历多代相互调适后,产生了能让双方共融共存的相互适应模式,自然、疫病和城市形成了相互决定的关系;

2、疫病圈形成(公元前500年—1500年):

3、疫病均质化(1500年—1900年):

4、新疫病体系构建(1900年—至今):威胁人类的疫病是人类未知的新病毒,这些病毒传播速度快、病毒稳定性差,对人类宿主有非凡的破坏力,会跨越物种传播,突然在城区人口中显现。

​​​​​​​材料二  在城市发展历程中,无数的典籍都曾记录疫病给人类带来的创伤。6世纪的查士丁尼鼠疫,借助贸易和城市从北非延伸到君士坦丁堡,进而攻占了德国、法国,使全世界损失了17%的人口。14世纪沿着丝绸之路传递的黑死病,席卷了欧洲大陆,造成了重大的人口和经济损失。对疾病的恐惧也会升级为社会恐怖,不同社会群体间相互猜忌,直接冲击社会结构,造成社会动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赫曦滢《疫病与城市社会:历史轨迹、风险逻辑与应急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简析疫病圈形成、疫病均质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疫病给城市社会带来的影响。
2022-06-2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小口罩,大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西方医学界为了抵御霍乱、黑死病等传染病,发明了乌嘴面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疾病传播。1897年,德国医学家米库里兹提出医务人员手术时应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这是现代意义上的首款医用口罩。真正让口罩从外科医用器械走向大众生活的是一战时期的西班牙大流感。1952年,英国伦敦被浓雾笼罩,口罩成为人们对抗工业污染的必需品。1960年代,无纺布口罩技术诞生,1970年美国成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编自卫夕《口罩简史:人类的呼吸防护是如何进化的?》

材料二   口罩自问世以来,其颜色、款式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口罩已完全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愈来愈多样化和个性化。口罩不再只是医用,而是实现了“跨界发展”,成为时尚设计、绘画创作、文学创作、影视制作中的重要元素。“遮住一部分面容”成为人们审美和情绪的一种表达。

——摘编自周凯、高福进著(口罩文化史:病毒、符号与身份建构》

材料三   20203月至12月,中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涉及疫情防控物资价值438亿元其中出口了2242亿只口罩,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人提供了近40只口罩,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保障。

——摘自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口罩发明与应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口罩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口罩大量出口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常常会来取一些积极有效的防疫措施,率领人民抗击疫病。唐宣宗大中年间,江淮大疫,宣宗令受疫肆虐的淮南、武宁军等方镇辖区,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额钱物摊派先放免三年,三年以后再行交纳。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春,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流传疫疾,文宗颁诏说:“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事毕条疏奏来。”宋朝政府大量编辑印行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向老百姓传播预防疫病的知识。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杭州饥疫并作,染病百姓不计其数。苏轼在杭州建立了很多病坊,“以处疾病之人”,实际是简陋的隔离医院。东汉王充的《论衡》载:“鼠涉饭中,捐而不食。”张仲景的《金匿要略》也告诫人们:“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一”,否则会得苻疾。清代吴子存在《鼠疫抉微》中提醒人们要经常洒扫堂房,厨房沟渠要整理清洁,房间窗户要通风选气。疫势危急时,要避开撤走,找个大树下的辙凉当风处居住,近水当风之处最好,千万不要众人拥杂在一起。

——摘编自张剑光、王晓洁《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

材料二   十六、十七世纪的西欧社会对瘟疫的认识已较为理性、科学,他们认为瘟疫只是一种自然生理病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措施得当还是可以防控的。此种观念……为医生等专业人士走向防疫前台提供了机会。许多医生为人们开出了诸如喷洒香水、多吃芦荟、节食、逃跑、放血疗法等防疫措施。尽管这些措施成效微弱,但它至少给了人们一个积极信念,那就是瘟疫是可以防控的,这无形中激发了人们的积极行动,给人们尝试更多方法开启了道路。医学界通过对古希腊医学的研习也初步承认疾病是由机体紊乱或生理等身体内部原因引起的病痛,“这样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支持了治疗观上的乐观主义态度:疾病的康复是把握在人的手中的”。在这种理性防疫观念的指导下,欧洲各国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从而推动了西欧集体防疫行动的发生。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疫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十六、十七世纪西欧理性防疫观念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受到宗教的影响,人们认为麻风病人是不道德且受到上帝责罚的人。在十九世纪末,中国、墨西哥劳工进入美国以及对麻风病的医学研究较为匮乏等原因,麻风病在加州、纽约州等地快速传播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尽管麻风病并非中国人带到美国且在美中国人患病的比例并非最高,但是在种族主义、排华风潮的推动下,美国的报刊上出现了将麻风病与中国人联系的倾向,出现了如“Chinese 1eprosy”、“Chinese disease”等来形容麻风病的词汇。“中国人不干净”,“中国人又穷身体又弱”等不好印象以及“黄祸”( Ye11ow Peril)等加剧人们恐慌的话语。而这种将麻风病和中国人联系起来的倾向,加剧了排华风潮、主张了种族主义,对在美华人的生存及声誉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也极易造成民众的恐慌,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麻风病和推进麻风病的研究与防治。

——摘编自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工人运动也影响到了政界。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1902年该法律被无限期延长。清政府曾与美国交涉。但‘弱国无外交’,交涉也没用。1943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在百余年之后,在美华人族群终于等来了这迟来的道歉。20126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

——摘编自王希怡《专家评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道歉不是良心发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美国麻风病污名中国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排华法案》的变化历程并简要评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人类历史亦是一部与疾病抗争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鼠疫(黑死病)爆发把濒临死亡的恐惧植入整个社会时,日常规范及习俗制约随之崩溃。……成群的自挞者蔑视教会权威……与鼠疫的严酷现实相适应的,只可能是那些能给反复无常的灾难留有余地的世界观;也只可能是享乐主义和各种异教哲学的复兴,尽管这类文化反映的仅限于少数。更为深入人心的是神秘主义的泛滥,其追求旨在以纯粹个人的方式,达到与神不期而遇的境界。

——摘编自【美】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材料   二十九世纪的霍乱是波及全球的大瘟疫,自1817年起,共有七次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死亡极其惨重。仅在霍乱的故乡印度,历次大流行中死亡总数有人估计在3800万。1852年—1860年,第三次霍乱大爆发,传到俄罗斯,导致百万人死亡,其中包括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

——摘编自《中西医大对决之霍乱篇》

材料三   公元1918年春季时,德国还拼尽全力向巴黎发起最后的猛攻,差点就攻陷了这座城市……191810月,协约国军队经过吸苦的战斗……惨败临头的德国便向协约国发出求和的呼声。然而,协约国为了从根本上削弱德国,拒绝了德国的求和,决心给德军以更大的打击。就在这时,发生了一场意外的灾难——西班牙流行性感冒,从而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据【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欧洲简史》《流感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黑死病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写出被称为“人曲”的文学作品及其作者。
(2)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加剧疫病的传播。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造成“19世纪霍乱波及全球”的两例人类重大活动。霍乱夺去了柴可夫斯基的生命。结合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和特色,概括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给“德国拼尽全力向巴黎发起最后的猛攻”提供霏要契机的历史事件,并概述“1918年10月,协约国军队经过艰苦的战斗”在德法边界取得的战果。综合上述所有信息,谈谈你对传染病与人类活动、人类文明进程之间关系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伤寒杂病论》,东汉“医圣”张仲景著。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创造性地确立了中医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人“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著。葛洪在书中对古代几种传染病作了细致的描述,包括“虏疮”(即天花入射工(血吸虫病)、沙虱(恙虫病入、马鼻疽、“制犬所咬毒”(狂犬病)等多种传染病和治疗方略。其中对于“狂犬病”提出治疗方法计约二十种,其中有“仍杀咬犬,取脑傅之,便不复发之法。

——摘自光明网《中国古代十大不朽医学名著》

材料二   民国时期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中医数次处于被取缔的边缘,基本被排斥到卫生防疫的边缘。1950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广东、广西、山东、浙江、陕西,开始运用中医中药进行麻风病的治疗。在党和政府的动员下,广大中医纷纷将珍藏的秘方、验方贡献出来。治疗急慢性传染病的各种验方,被各地的卫生管理部门、中医学术团体等结集刊印并广泛传播,部分秘方、验方被用于中药的试验和生产。有学者专门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血吸虫病进行过历史考察,指出中西医结合“不仅能治疗某些慢性病,而且对某些急性传染病也有很高的疗效。195311月,中华医学会邀集中医中药、西医西药和针灸等方面40多名专家,成立了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多次组织中西医学术交流座谈会。

——摘编自马金生《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与传染病治疗》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伤寒杂病论》和《肘后备急方》对古代传染病诊疗的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医药与传染病治疗的变化及原因。
2022-04-12更新 | 301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级政府在防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两汉疫病多发时期,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的抗疫救灾举措。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如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等。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疫病”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应对。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而民间社会力量则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剑光《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等

材料二   随着西方防疫观念和相关实践的不断传入,20世纪以后,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渐成为中国社会“先进”而主流的防疫观念。1911年,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各级防疫组织。19163月,北洋政府颁布了《传染病预防条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历经多次大瘟疫的近代中国终于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瘟疫防治机制,它囊括了卫生观念、疾病预防、治疗和善后等环节,涉及疾病预防、治疗的相关领域。

——摘编自杨银权《中国近代防疫体制建立探析》

材料三   1953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建立卫生防疫站,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监测、卫生宣教和科研培训等工作。此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原防疫大队、专业防治队等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建立起省、地(市)县各级卫生防疫站和专业防治所、站,并建立了防疫专业队伍。各级卫生防疫站为国家的卫生防疫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摘编自连漪《从“防疫站”到“疾控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政府防疫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瘟疫防治机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防疫举措的积极作用。
2021-11-08更新 | 3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高频考点竟赛)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在伦敦鼠疫防治中,中世纪的宗教疗法不再受到青睐。医学界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建议民众重视卫生保健,节制饮食,并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疗病痛,为防止疫情扩散;英国政府在借鉴他国经验基础上,对患病家庭实行严酷的医学隔离。尽管地方政府做出很大努力,但由于各自为政,只关注地方利益,其推行效果整体不佳。1578年后,王室政府在御医桑多尔·迈尔尼的建议下编撰《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工作的管理。该政令先后在1592年至1646年期间多次刊印,作为政府防疫减灾的政策依据与工作手册,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鹛《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于巴黎的国际公共卫生局和1920年成立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64个国家的代表于19467月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会议,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47日,该法得到26个联合国会员国批准后生效,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借助有力的政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把最先进的科学的医学知识应用于落后地区,只要当地政府愿意提供配合。

——苏静静、张大庆《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及早期合作(1945-194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卫生防疫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城市文化卫生非常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人民卫生保健事业,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遵循“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原则”,对几种烈性传染病进行积极防治和加强了检疫。为机动使用防疫力量,卫生部在全国组织了125个防疫队,6000名卫生工作者深入灾区、疫区等,开展群众性的卫生防疫工作。同时加紧整顿环境卫生,主要以恢复和整顿原有公共设施、疏浚河湖沟渠、清除垃圾以及推行饮水消毒为主。

在卫生机关的教育、督促和管理下,各大城市的饮食、肉摊、旅馆、浴池理发等行业的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修建了公共厕所,自水普及率也得到了提高。此外,1952年我国开展了以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提出了“八净”“一捕”“五灭”的要求,带动了全国环境卫生工作,全国城市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吕晨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主要城市问题及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2021-09-13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蝗虫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往往成为庄稼的致命杀手,造成蝗灾。古人不了解蝗灾形成的真正原因,甚至认为蝗虫是“神虫”,于是就采用祭神的办法来解决蝗灾。但伴随蝗灾带来的巨大灾难,亦开始深入地探究治理蝗灾的方法和对策,《旧唐书》就记载唐代名臣姚崇运用蝗虫趋光这一特性有效捕打飞蝗;明代的陈世元曾撰写《治蝗传习录》,介绍养鸭、放鸭治蝗的成功经验。不过古代民众虽然掌握了一些治理蝗灾的措施,但是仍只能尽可能地减轻危害,而难以根治,所以蝗灾的发生依然很频繁。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蝗灾与治理》

材料二   党和政府对蝗灾问题高度重视,在中央要求下,各蝗区先后成立了专门的治蝗指挥部,并建立了责任制。党和政府还十分重视蝗情的侦查、预测预报工作,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并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在具体的治蝗工作中,放弃了耗费人工过多而效果不明显的传统“挖卵"治蝗法,采取效率更高的药械治蝗法。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民众被广泛动员起来,加入捕蝗、灭蝗的队伍,使得新中国的灭蝗工作发展成为一种群众性运动。经过不懈治理,最终使蝗灾这一历史性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摘编自江满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治理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蝗灾难以根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治理蝗灾的特点及意义。
2021-05-08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