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徽宗赵佶倡导“治病良法,仁政先务”,宋前期的中书门下和元丰改制后的三省六部作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主要负责疫情的分析判断、政策制定、组织协调与文书下达,以及信息渠道的沟通与保障等。翰林医官院作为中央最高医疗兼行政管理机构,全面负责疫病流行期间派医、巡诊、赐药和救治病人等。尚书省和剂局负责制造各类药物。医学机构、临时医院和慈善机构,成为国家防疫取得成效的制度保障和关键所在。宋代地方政府有关医学的职能也有所扩大,防治疫病、推广医书、发展州县医学教育和打击巫术等成为地方官吏的重要职责之一。地方乡绅、医学家、僧人、道士和普通民众等社会民众力量,在宋代疫病防治体系中发挥了辅助性作用,尤其在自然灾害和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广大乡村地区,地方乡绅、民间医学家和宗教人士等建立的救助机构,救济活动更为直接,效果也较为明显。

——韩毅研究员的《瘟疫来了:宋朝如何应对流行病》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英国公共卫生状况恶化的一个原因就是沿袭中世纪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与工业社会的要求相脱节。在19世纪之前,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一直处于地方层面,由地方当局进行管理,受自由放任思想的影响,国家和中央不插手地方事务。在1835年立法中,中央政府已经感觉到有必要对地方政府结构进行重组以使他们能够应付“低层政治’的挑战,他们希望完善“二元政体“结构,以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于是,通过公共卫生立法,英国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到19世纪中期,“应该”这样试验性的规定渐渐出现在卫生立法中: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的第10部分,在不卫生的地区赋予这个法案强制力,但是这个法案只包含权力,而不包含义务,在付诸实践时没有义务做任何事情。然而,1866年《卫生法案》的第49部分‘卫生立法的语法需要强制性语气的功效。”

——张丽丽《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宋朝时期防疫制度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防疫制度的变化原因,与宋代相比有何不同,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英国近代的防疫措施对今天世界防疫有何启发?
2 . 1947年,西满地区(今辽宁锦州与河北山海关交界处)鼠疫流行,中共东北行政委员会按照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制定防疫工作计划,培养防疫人员,注意在城市清理垃圾,加强城市卫生管理,在乡村开展卫生保健和卫生清扫运动。不久后即战胜鼠疫。这反映了当时东北解放区(     
A.社会主义公共服务得到完善B.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C.人民群众卫生意识普遍提高D.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3 . 东汉后期的70多年中,有疫病流行记载17次,且多数为连年的大疫病;唐初的60年间,仅有5次疫病记载,且蔓延范围较小;安史之乱后,疫病接连发生,一些地区甚至发生了“死者半”的大疫。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战争是疫病发生的根源B.疫病流行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C.地理条件影响疫病传播速度D.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疫病频发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疟疾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自古以来,中国持续关注疟疾防治,取得了辉煌成就。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

魏晋南北朝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

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献的美洲金鸡纳霜,迅速痊愈。

近代

奎宁、氯喹等抗疟西药小规模引入中国。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价格昂贵。

新中国初期

1967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卫生、高校院所、医药化工等部门进行科研大协作。经过艰苦攻关,青蒿素等抗疟药物的成果得以问世。

改革开放以来

青蒿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 2015年度诺贝尔奖。2021年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

——摘编整理自余凤高《致命的亲吻:疟疾的历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抗疟历程”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4世纪中叶的意大利港口实行“检疫”,强制入境船舶和人员隔离观察,以防止黑死病等疫病流入,后来又出现了防范动植物病虫害的动物检疫和植物检疫。这表明分类检疫(     
A.彻底阻断了疫病传播B.体现了科学技术进步
C.奠定了西方医疗体系D.反映了国家干预形成
6 . 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迅速蔓延,疫情非常严重。全国4万多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一个多月时间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由此可见,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国
A.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B.医疗资源的全面丰富
C.世界领先的医疗科技D.医疗手段的不断创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10年冬,中国东北地区爆发鼠疫。伍连德断定是通过飞沫传播,因陋就简,利用能收集到的纱布制作简易的“伍氏口罩”,如下图所示,并推广使用。次年3月疫情得到控制。由此可知中国近代
A.建立了疾病防治体系B.形成了疫病预警制度
C.确立了疫病应对机制D.完善了医疗服务体系
2022-06-05更新 | 27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A.标志清朝防疫体系正式建立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20年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也与100多个国家,10多个地区和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等多份技术文件……中国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用于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另受部分国家的邀请,中国派出医疗队对外进行援助。在这场全球战“疫”中,有一种风范叫“中国担当”,有一种温暖叫“中国援助”。这体现了(     
A.中国的治国理念被世界效仿B.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代表
C.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D.全国协作抗疫上的制度优势
10 . 19世纪以来,以霍乱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德国呈现频发态势。为此,德国政府于1876年成立了帝国卫生委员会,以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工作;1883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规定投保市民在生病期间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贫富差距B.完善福利制度C.稳定社会秩序D.构建医疗体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