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瘟疫爆发频繁,往往伤亡惨重。为了做好灾前预防,明王朝设有专用救灾的预备仓制度,疫灾发生后,可以起到平抑粮价稳定市场、减轻灾民负担的作用。对各地出现的疫情,官员必须及时组织人员深入灾区,认真勘察灾情并如实报告。在疫情较轻微的时候,官方只免费向民众施药。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往往饥荒相伴,官方常常施药和施粥相结合。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病死者众多,明朝还创建义家组织助葬,并且疏散大量聚集的工匠、夫役、军队等,降低其密度,减少聚集时间,改善卫生环境,以减少疫情。除此之外.明代在中央设太医院,地方设惠民药局,分工合作,各司所职。政府和医家还重视瘟疫研究.出现了如《痘疹心得》《瘟疫论》等大量瘟疫防治的医书。明代的民间救助在应对瘟疫灾害时,也常表现得较为活跃。除却亲属社会关系之外.非亲属中的同年、同乡、邻里、朋友、同僚、主客等社会关系,以及各种慈善和救济组织在疫灾教助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政府对灾后重建也比较重视。采取安抚政策.抚恤灾民.包括量情减轻或减免地方赋税、徭役、军役负担、赎还被卖男女、制止疫区犯罪、移民到疫区、招抚流民复业等等。

——据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等整理

材料二 1439—1640年间,英国伦敦是当时欧洲鼠疫疫情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15世纪末期英国的防疫组织很不完备.措施也显得零乱分散.大多数是效仿其它国家的做法,防疫成效不大。16世纪以来,都铎政府的防疫立场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相关机构来组织防疫。1578年以前,防疫措施主要由各郡自行制定。为了便于集中管理、统一指挥防疫工作,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根据法令.郡治安法官全盘负责所在地区的防疫工作;各教区牧师、济贫理事会同看守人、检查人、监督人等定期(每周)向治安法官递交疫情报告;郡治安法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疫情和应对措施,并及时将疫情材料整理后汇报枢密院,以便中央及时掌握国家的疫情动向。在严酷的防疫斗争中,英国的防疫预警机制逐渐形成。英国政府还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将“普通税”作为济贫基金,对乞丐和流民进行救济,这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此外,英国政府还颁布了《济贫法》《习艺所法》等一系列法案,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在英国政府和民众紧密配合之下,17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各地所发生的瘟疫明显减少。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应对疫灾措施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防疫对策的演变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奏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中叶,血吸虫病曾给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十几个省、区、市的劳动人民带去深重的灾难,夺走了众多人的生命,被称为“瘟神”。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血防小组,专门领导血防工作。1953年国务院下文,令各省、市、县都要建立血吸虫病防治机构。1955年底,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成立。省、市县到乡镇四级,都迅即建起了血防机构。毛主席提出:要放手发动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于是,在当年的“南中国”,针对不同地貌创造出了结合生产围垦荒洲、堵汊、不囤而垦、矮囤垦种、筑圩蓄水药浸、开新沟填旧沟、修筑“灭螺带”、药杀、火烧、火焰喷杀、药物泥糊和机动喷雾器喷药、拖拉机机耕灭螺等行之有效的方法。1985年,中共中央血防领导小组公告:“至1984年年底,全国已治愈血吸虫病病人一千一百多万,消灭钉嫘面积一百一十多亿平方来,有七十六个县(市、区)消灭了血吸虫病,一百九十三个县(市、区)基本消灭了血吸虫……

——摘编自贺绍东《万众-心送“瘟神”-新中国图歼血吸虫病纪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新中国各自防治疫病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出现这两种防治疫病特点的原因。
2021-03-1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全球化时代人类防疫措施的认识
2021-07-08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苯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

“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和英国防疫观产生的影响
2021-05-2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上,特别宋元时期,国家曾对瘟疫的救疗采取过较为积极的政策,如朝廷要求各地设立救济贫病的济民药局,在大疫之年设置病坊收治病人等。进入清代,这一趋势也随着新王朝的朝纲重整而得到扭转。地方官府实施疫病救疗采取的撸施,概括起来主要有:(道光四年)六月,(苏州)时疫盛行。……于是郡中绅士韩、黄、许诸君子合告于藩泉两司及府县,请设医药局,以诊贫民之有疾而无力求药者。时方伯诚公、廉访林公允拨民捐赈余银,长元吴三县各一千两,以给经费,设局于郡城适中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夏,苏郡大荒疫,陈府尊鹏年捐俸复合避瘟丹施送,即“太乙丹”,“姜、许、徐等村庄,疫疠盛行,公亲诣散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春,“疫疠愤兴,民受其困。时大宪率属吏致斋告虎,思所以为民请命者备至。余请于上台,延师叔侄祈祷。继而甘霖立霈,诊气旋消,吴民大悦”。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门时疫盛行,藩司“悯编户之疾苦,如痢瘰之乃身,遂下询疫所自始与所为治",见周扬俊之《温热暑疫全书》颇有医效,遂“命急付枣,以公同志”。此外,官府奉国家之命对灾荒的救济实际,上也是一种间接的疾疫救疗行为。在出现疫灾时,官府对尸体的掩埋、病人的隔离以及卫生的管理等等。社会力量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会开展一些救疗活动,这些活动大体可分为临事性教治和日常性施救两类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代国家与社会对瘟疫的反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清朝江南地方政府疫情救治的主要做法及救治类型。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当今世界多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与国家、民族联系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和英国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古代中西方面对灾难的措施

材料一: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爆发于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到目前为止在党和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对于新冠肺炎疫情,在看到它的危害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所蕴含的“机”。对新型冠状肺炎的“危”与“机”,你是如何理解的。
2020-04-15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密云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自霍乱于1817年由印度传入中国,清代中国共发生了4次霍乱大流行。尽管清代国家对霍乱等疫病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但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府把日常性的疫病救疗纳入自身的职责范围。这一趋势到清末最终演变成国家在新政中,将自身的卫生和医疗职能明确和制度化。与官方相比,清代社会力量对霍乱的救疗更加积极主动。除了施医送药、祈神驱疫等传统活动,上海等地的乡贤和慈善机构还在外国势力的刺激下,成立了实行强制查验和隔离的防疫医院。国内医学人士也初步完成了中医学对霍乱医理和疗法的探索,甚至有的医家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与霍乱的关系,对居所环境和用水卫生提出了要求。

——摘编自余新忠《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等

材料二   霍乱于1831年由印度传入英国后,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社会各界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案,但效果甚微。1831—1832年霍乱以后,把霍乱与社会状况联系起来的观点逐渐被大多数英国人接受。1848—1849年霍乱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然而,该措施并没有阻止1853—1854年霍乱的再次降临,反而因把城市污水肆意排入河流,加剧了霍乱的传播。1866年霍乱证明了斯诺医生关于霍乱病菌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理论。据此,英国议会出台了1875年《大公共卫生法》和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切断了霍乱传播的途径。到19世纪末,英国霍乱防治的方法被接纳为国际预防措施的基础。

——摘编自毛利霞《从隔离病人到治理环境: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方式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的共同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霍乱等疫病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材料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2020-05-1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疾病和贫穷成为英国政府日益重视的问题,19世纪中期济贫法及修正案相继通过,明确国家有义务为穷人提供济贫医院。1911年,受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的影响,首相劳合·乔治启动国民健康保险计划,1929年,保守党政府将地方医院管理权移交至地方政府。1946年,工党政府颁布国民健康服务法案宣布地方医院国有化,逐步形成以医院服务为核心,社区医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为辅助的国民卫生体系。此外,政府健康部门强调重视防疫和健康服务,改善环境卫生,完善公共卫生教育和医师训练工作。力求实现平等医疗保健的国民卫生体系成为英国福利制度的“皇冠上的明珠”。

——摘编自《英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萌芽于清末新政,1910年东北鼠疫爆发加速了其进程,一系列检疫法规和章程纷纷出台。至1934年“新生活运动”时期,我国形成了较完整的卫生体系,该体系以卫生署为核心,下设省、市县卫生专管机构,边疆地区也增设卫生办事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使近代西医的疾病观念成为国家层次上的医学意识。医学权限更扩大到监控流行疾病,教育民众健康生活方式,管理食品、环境卫生等诸多事项。经过政府有效的社会会动员,至30年事代末,主要大城市的天花、霍乱的发病率已呈降趋势,南方各省寄生虫防治亦有进展。但后期受战争频繁、人才经费不足等影响,公共卫生体系作用大打折扣。

——摘编自《民国公共卫生体系及其与疫灾的互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英国与中国在公共卫生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