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3年,毛泽东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78年后,各项工作逐渐恢复。除了创建卫生城镇,1987年,中央爱卫会还倡议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2015年,习近平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做出批示,要求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阅读材料,对爱国卫生运动进行解读。(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

每次读《史记·扁鹊传》,都“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因而就更加不理解一些读书人不“留神医药”,不“精究方术”,以至于不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他的宗族人口“向余二百”,但“自建安以来”,不到十年,“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其中“伤寒十居其七”。于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以期后世“能寻余所集”,“ 见病知源”,应对类似的瘟疫。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而)观今之医,(仅仅) 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以应付病人) (口给: 花言巧语)。夫欲视死别生(辨别生死之症),实为难矣!

一一摘编 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材料二   以下为“新冠肺炎”中药预防方剂及其解读:

(一号方剂适合健康成年人,二号方剂适合体虚易感冒者、老年人、儿童)

一号方剂组成:生黄芪,白术、连翘,山银花各,藿香、石菖蒲、防风、甘草。

方剂解读:药方是由多味药构成的有机整体。全方补中寓散,散不伤正,补不留邪;温中有清,温不助热,清不伤阳。共奏益气固卫,健脾和胃,辟秽化湿,清热解毒之功。

——资料来源: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官网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在中医学领域的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所蕴含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在新时代促进中医发展。
3 . 疾病、防疫与全球卫生

材料一   1910年10月,上海租界发现鼠疫病例,随后迅速蔓延。工部局(租界管理机构,由外国居留民选举产生的董事会领导)以法令形式要求检疫一切传染病。在租界官员眼里,西式建筑宽敞,多用水泥构建,而华人由于房屋低矮、阴暗、潮湿,多用木质材料构建,且四周堆满垃圾,易滋生老鼠,因此华人被列为重点检疫对象。外国职员平常对华人习惯于趾高气扬,被检家庭稍有拖延,立即斥骂;对环境杂乱污秽的家庭,强行进行隔离;不顾华人向有内室不见外人的传统,对所有男女一一检查,致使妇女感到格外羞辱。检疫激起下层民众不满,引发了街头骚乱。

经过华人精英与工部局的谈判,最终华人获得自主检疫权。此后华人通过社会募捐建立隔离病院,大力宣传鼠疫和卫生方面的科学知识,改变了将瘟疫视为神鬼作祟的普遍认知,使检疫得到了民众理解。华人检疫工作一丝不苟,受到舆论好评,最受华人舆论赞扬的是检疫人员对患者的关爱和抚恤。最终鼠疫得到控制,让外人对华人社会刮目相看,华人满怀信心提出:“租界华人与西人同一纳税,断无不能与议之理。此皆我华人自放弃权利之故,我愿嗣后租界上凡有所兴革,我租界居住之华人皆宜举代表列席,不独检查鼠疫一事而已也。”

——摘编自胡成《检疫、种族与租界政治》等


(1)阅读上述材料,解读1910年上海租界鼠疫风潮。

材料二   50年代初期农村血吸虫病(因血吸虫寄生人体导致的疾病,钉螺和粪便是传播途径)疫情严重,且没有针对性的安全药物,卫生人员短缺,这引起毛泽东等高层领导的关注,1955年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开展,发动群众,实行大规模的灭螺和粪管运动。江苏1958年“每天都有几百万群众奋勇作战,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动人景象”。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二首诗,鼓舞了群众的士气。

——摘自余新中《真实与建构: 20 世纪中国的疫病与公共卫生鸟瞰》等

材料三   1980年起,农村开始从集体制转变,群众大范围的灭螺运动已经很难实施。1984 年,血防工作引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控制概念,开始采取人畜化疗为主、易感地带灭螺为辅的措施,同时重视人群健康教育也是血防控制措施的重要方面。1992 年,世界银行提供贷款用于血防控制。各地还进行了疏通河道、修建沼气池等环境改造措施。

——摘编自李林瀚《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新中国两个阶段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形成原因。

材料四 近代欧洲国家建立了隔离检疫制度, 但不利于海运贸易的发展,由于缺乏统一标准, 容易造成禁运混乱。为此,1851年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召开,试图在疾病控制和经济发展中寻求平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多国公共卫生管理者召集在一起,因此这一年被视为“国际卫生”的起始点。随后,大会定期召开,但这种形式并不稳定,也缺乏约束力。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卫生”概念兴起,并逐步取代“国际卫生”。“全球卫生”是跨越国家边界的、非一国之力所能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公共卫生向全球范围的扩大和延伸。卫生已不再限于其本身,而是涉及到外交政策、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需要多部门协同,“国际卫生”中依靠卫生部门的应对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涉及各国的全球卫生问题,也需要外交的介入。这种卫生与外交的融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两大成果,即《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国际卫生条例》,这些依靠国际谈判与协商所达成的具有约束力的工具,在应对全球卫生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郭岩《全球卫生及其国家策略研究》等


(3)依据材料四指出“国际卫生”与“全球卫生”内涵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加以分析。
2020-05-30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高三5月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瘟疫流行”

19世纪在全球曾经出现过三波全球性的霍乱。它最早起源于印度孟加拉地区,英国为了补充殖民地的劳动力,将此地廉价劳动力运送到各地,从而将霍乱带到全球,尤其是蒸汽船的使用,加速了传播速度,在西方,霍乱主要发生在城市和卫生条件最差的地区许多国家针对霍乱,提出公共卫生和国家管理的一系列改革。1866年,法国领导人拿破仑三世号召召开国际会议,提议设立一个国际卫生组织,试图找出应对瘟疫的办法,但是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仍有很多争议,19世纪80年代人们对霍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明白霍乱不是直接传染性疾病,而是水中传播的疾病,只要控制水污染,防疫就很容易。另外由于电报的普及,消息迅速传播,使人们感到恐慌,导致国际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1900年左右,人们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回到国际协调上去,因此有了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专注于如何控制疾病传播:有了第一个国际机构,用来监督和存储信息,这些行动对于防止瘟疫传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克·哈里森(19世纪的霍乱与全球一体化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19世纪霍乱在全球范围内肆虐进行简要解读(要求:提取材料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但是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结核和白喉等传染病,每年要夺走将近2000的生命。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继而英国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一位瑞典病理学家说:“人要的历史即是疾病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瘟疫流行,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同时人类也取得了进步,瘟疫和科学此消技长,永远在彼此竞赛和征服。即使欧洲历史上最可怕的一次蕴疫——“黑无病” ——也在相当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成为人类社会摆脱中世纪的黑暗、走向现代的契机。

——整理编辑自百度百科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或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0-07-0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卫生与健康关系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1)概括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材料二:



(2)归纳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材料三: 1933年,毛泽东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78年后,各项工作逐渐恢复。除了创建卫生城镇,1987年,中央爱卫会还倡议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2015年,习近平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做出批示,要求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3)阅读材料三,对爱国卫生运动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4-1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社会卫生社会治理

材料一:北宋熙宁年间,大量兴建水利工程,北方地区大规模放淤,利用河流中的水沙,“且溉且粪”,改良土壤。在王安石等改革派的推动下,各地放淤盛况空前,开封府附近淤灌“略计二万余顷”。宋廷还设置了“都大提举淤田司”和“总领淤田司”。由于淤灌开封附近的农田,引水过多致使汴河无法通航,朝廷不但没有处罚,还对“淤田之劳”进行嘉奖。那些盐碱地、沙荒地经过放淤后,“尽成膏腴,为利极大”。未淤灌前“田亩旧直三两千,收谷五七斗”,自灌淤后,“其直三倍,所收至三两石”。在百姓强烈要求下,大规模的放淤活动在黄河流域等其他一些水系开展了起来。

——摘编自朱正西等《试论北宋<农田利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阅读材料一,分析北宋北方地区放淤活动开展的条件及影响。

材料二: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对1902年发生瘟疫进行了全面的报导。

日期发表内容
6月29日“京津瘟疫盛行,近闻大内嫔妃中亦屡染时病且患目疾者尤多。太后慈躬亦连日进药饵以防疫气,故太医院各官每日皆有宣召云。”
7月1日“上海西医官来函云,此次致疫之故,以饮食不洁之物为最要端。”
7月1日“中国贫穷软弱,不足为忧,可忧的就是糊涂,没有真见识,专信那异端邪说,牢不可破,这就是大阻挡长进的一个关口。”
7月11日“泰西生物学家用极大显微镜察出一种尾点微生物,为最害人最毒人之物,此病之起,实由微生物之作祟。”
7月12日“省城街道湫隘,人烟稠密,居民每以秽物任意堆积门首,以致秽气熏蒸,酿成瘟疫之症。”
7月12—14日《霍乱症预防法》《讲卫生学当知》《时疫缘起治法说》《再讲卫生学》
8月8日当举行瘟元帅会时,“倾城士女扰扰攘攘,汗流浃背,人气熏蒸业已不堪触鼻,犹复兴高采烈趾踵相错,真所谓举国若狂矣。是役也,劳民伤财,百无一是。”
11月25日“厦门向无泉水,一遭亢旱,取汲维艰。日前延少山观察特请日本技师在厦丈量地道远近,以便安设自来水管。”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对《大公报》有关瘟疫的报道进行解读。

材料三:19世纪中期,英国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拥挤。下层群众,尤其是工人阶级居住状况恶劣,大多生活在贫民窟。爱丁堡的穷人家里,鸡、狗甚至马和人挤在一间屋里。工人住宅区缺乏排水沟、厕所、垃圾箱等卫生设施。城市瘟疫流行,1844年,曼彻斯特的平均死亡年龄为22岁,而利物浦仅为20岁。1842年皇家济贫法委员会发表《英国劳动人口的卫生情况报告》,引发了城市卫生改革运动。该运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地方政府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一些资本家和慈善组织也提供资助。较有影响的立法有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0年《卫生法》和3个《工人阶级住宅法》。经过20多年的改革,城市卫生情况得到改善,伤寒、虐疾等疾病得以控制,城市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工人住宅情况有了改善。但是贫困仍然折磨着广大的下层群众。

——摘编自国胜连等《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城市化及其社会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卫生与住房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城市卫生与住房变化与改革的背景。
2019-06-09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高考5月份查漏补缺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