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世纪中后期,为遏制天花蔓延,英国政府强制国民接种天花疫苗,有效降低了天花的危害,但不少议员与民众强烈反对“以健康福利为由干涉自由”。20世纪初,在天花威胁逐渐减小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实施“真诚反对”者免除接种义务的政策,取消了强制接种制度。这一过程反映出英国
A.疫病防治成效有限B.自由主义影响具有复杂性
C.政府权力极度膨胀D.福利政策遭到大规模抵制
2021-04-01更新 | 627次组卷 | 24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古代中国在“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的磨砺下,逐渐积淀完善了一套较成熟的防疫制度举措。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时代(或从整体的角度),分析你此时代(或我国古代)防疫政策出台的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出发),并谈谈对现在的启示。(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10-07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创新班)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已经产生注病观念,这是一个进步。病情久延,反复发作,或注意旁人者,均被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称为注病。

《诸病原候论》卷24生注、死注、食注、殃注一览表


——摘编自于赓哲《弥漫之气:中国古代关于瘟疫“致”与“活”的思维模式》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与作用,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就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政府直接参与推广,这属于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在工作大规模展开后,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重点是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很多环境卫生工程建设的工作。同时,清除城市垃圾,消灭病媒昆虫,改善环境卫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预防肠胃系统传染病的饮水卫生、城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全国各地也都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9月7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称:经过21个月的艰苦工作,全国范围内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等,各种疫病发病人数均大大减少。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及其传播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及主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
2020-09-1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普通百姓的卫生管理概念十分淡漠,“时疫盛行,死亡相继”。进入近代,西方人在租界设立医院,使用西药与手术等治疗手段,让当时的中国人大开眼界,现代医学、卫生观念在中国生根发芽。近代士绅精英在与西方人接触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共卫生观念的认同,认为清洁卫生带给他们自豪与强盛的民族心理。1905年,清末新政期间卫生司的设立,意味着全国范围内制度性的卫生行政就此起步。1910年,爆发于东北的东北大鼠疫真正使卫生行政事业和卫生观念深入人心,清政府专门颁布了《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火车防疫章程》等,地方卫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培育了大批医学卫生人才。“卫生”作为现代化、科学化的代名词,逐渐深入到乡村乃至家庭之中。

——摘编自张新冉《中国近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兴起》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迫切需要通过树立现代卫生观念来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虽然设置了国家、省、地(市)县等各级卫生机构,但也设置了企事业单位和军队系统的卫生机构,机构重合现象十分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把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作为重点,但人们的卫生观念仅停留在生物医学的层面,并没有实现向以健康生活为目标的转变,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重治疗轻预防的局面成为人们卫生观念进步的障碍。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部门并未与其他部门相互联系,认为“公共卫生就是卫生部门的事情”,其他行政部门、社区村镇并未把与健康有关的工作提上日程。

——摘编自冯显威、陈曼莉《现代公共卫生的概念特征及发展方向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卫生管理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卫生管理观念的特征,并简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观念的局限中得到的启示。
2020-09-0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卫生事业作为一项公共行政事务,最早进入大众视野始于租界。租界有效的清洁措施与卫生状况让瘟疫致死率大幅下降,以“清洁、消毒、检疫、隔离”四项为端的卫生防疫举措逐渐为华人学习并广泛使用。“东亚病夫”的污名也大大刺激了民族自尊心。1902年天津卫生总局的成立,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起点。清末新政实施,巡警部设立卫生司。真正使卫生行政事业深入人心的还是1910年底爆发的东北大鼠疫。在这场浩劫中,清政府专门颁行了中国第一部全国性卫生防疫法规——《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还有相配套的《火车防疫章程》《国际海港的检疫办法》等专门性行业规章,也有《检疫规则》《检疫章程》等综合性防疫法规等。地方防疫局纷纷设立,地方卫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培育了大批专业的医学卫生人才。

——摘编自张昕冉《中国近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兴起》

材料二   20世纪人口的增长是人为作用的结果,例如医疗救助和公共卫生政策的预防措施。但是科学对这些成就自我庆祝掩盖了令人担心的、持续存在的问题。医学进步分布不均,南非洲国家婴儿死亡率超出东亚国家三四倍。医疗进步昂贵,人均寿命提高使得医疗保健成本更高,英国医疗保健服务1951年费用为4亿英镑,半个世纪后则高达320亿英镑。新的疾病或旧疾病的新形式折磨着人类,污染、吸毒、放纵和富裕生活是健康的主要杀手,更为致命的是病毒的迅速演化,可以击败使用过多而失去效用的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其他新疾病出现在人造的生态上,例如潮湿的空调系统滋生军团菌肺炎。20世纪干预环境带来许多滋生疾病的新生态位:过度施肥的土壤,剥夺许多生命的土壤,造成污染的水域以及搅乱的大海深处。

——摘编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公共卫生事业建立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20世纪世界卫生事业的成就与困境。
2020-08-1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0届高三高考前演练(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孙关龙等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传播范围超过2个省域的特大疫情,公元1~12世纪出现3次,13~17世纪出现5次,18~19世纪出现5次。这一趋势反映了古代中国
A.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大B.中央集权的趋势加强
C.各地区交往日益密切D.防疫医疗技术发展滞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繁衍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疾疫抗争的历史。商朝甲骨文中“疾年”的说法,就是指疫病流行。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能辨别出伤寒、疟疾、痒疥疾等传染病,抗击传染病的措施也已出现,进而以“制天命而用之”的昂扬精神,鼓舞民众防治疫病的信心。《乾卦》的九三爻辞说:“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疠),无咎”,意谓处于困难时期,要自强不息,要有坚决战胜疾疫的信心。疫情发生后,本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的思想,历代政府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救灾措施。唐大和六年春,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流传疫疾,文宗责成地方官员亲自下乡送药,向老百姓传播防治疫病的知识。历代政府都重视灾后的蠲免和赈恤,发生疫病后,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如实上报灾情,逐级向上,层层汇总,直至中央,并且对上报灾情的时间和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勘灾、赈济。

——摘编自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材料二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士人走出国门考察西方,已经充分意识到预防对防疫的重要性,而治疗效果是有限的,把种痘、清洁等明确视为预防瘟疫的重要内容。面对瘟疫,传统做法基本以“走避”为主,近代士人转而主张采取诸如消毒、检疫、隔离及针对性治疗等积极防疫举措来应对。受西方影响,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行政机构——巡警部警保司卫生科,全国范围内制度性的卫生行政就此起步。

——摘编自余新忠《晚清的卫生行政与近代身体的形成——以卫生防疫为中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防治疫病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与我国古代防治疫病观念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一朝大小灾疫不断,“疫者连村或尽”。朝廷规定“灾伤去处,有司不奏、极刑不饶”。大疫期间免除灾区官员朝觐考察,并“命户部遣人抚视"。根据灾情多综合运用施粥、煮药、助葬、发放钱粮等方式赈济。资金除地方起运的赋税可存留外,还可启用救灾仓储资金,皇帝发内帑(国库)银,以及鼓励民间富户出粮、出资等。国家设惠民药局“以救荒疫”,一些济世救时的医生也施医送药,并建议百姓“静坐简出”、勤扫秽物。出于对瘟疫的恐惧,官民常会以祈神.驱鬼和祭祀等方法来祈求平安。担心“人事有亏”影响“天变"。皇帝常下令官员“修省",甚至下“罪己诏"。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动带来田地抛荒,官府疫后多查断荒田,招集流民,给以牛具和种子,督劝耕垦,并免除赋税积欠。但靠人口优势支持的传统农业恢复非常艰难,大量官员死亡或避灾使得政府不能正常运转,救济难于保证。各地起义不断。崇祯年间明军“皆致疫疠,不任战”,“与贼战失利",农民军因此长驱直入。严重冲击了明王朝的统治。

——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

材料二   1348年源于中亚地区的黑死病,在频繁的贸易活动中跨海进入温暖潮湿的英国,并沿着密集的水上交通网络蔓延。过度垦荒对生态平衡的打破导致雨量增多。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落后,以及不良的卫生习惯等,更加剧了瘟疫在英国的传播。大量人口死亡。带来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攀升.粮食需求减少价格下跌,自营庄园利润下降。转而采取出租制,庄园制逐渐瓦解。不少农奴成为承租农民,逐渐摆脱对领主的封建依附。15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基本消亡。土地经营规模发展.大份地盛行。养羊业发展迅速。工商业和城镇逐渐繁荣,欧洲最初的资本家们开始积极寻求节省人力的新技术。面对黑死病对社会秩序的侵扰,治安法官组成地方上最有权力和效率的地方司法和行政机构。伴随着旧贵族权力衰落。英国王权得以上升。富裕农民、乡绅兴起成为新贵族,商人地位进一步提升,社会各阶,层间流动性加强。经过大灾难的洗礼,人们对宗教的传统权威性产生了很深的、合乎情理的怀疑与动摇。死亡逼近的情况下,自我拯救变得更加重要,人们的目光逐渐.从对天国的期许转向对现实的关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即将来临,近代文明的曙光已接近英格兰。

——摘编自王晓臣《十四世纪的黑死病和英国社会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朝在救灾防疫措施上的特点。
(2)根据材料分析英国黑死病蔓延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416世纪大瘟疫后中国和英国社会发展的不同走向及其原因。
2020-06-0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疫病频发的国家,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汉疫病流行,西汉有11次,东汉有27次。疫病爆发以后,帝王一般会下罪己诏主动承担责任,认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导致的,并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举办大 型祈禳仪式。西汉元帝时,关东水灾疾疫,大量流民涌入关内,元帝诏集转运粮食给流民,并开仓赈济,赐寒衣,保证灾民能有基本的吃穿。东汉和帝永元问,曹褒官为城门校尉,“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多蒙济活”。安帝元初间,会稽大疫,政府派“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疫病”,到乡村为老百姓治病。两汉时期,从农村到城市,每逢疫情严重,惑病人增多,政府会因地制宜地腾出一些住宅作为疫病的医院,集中为他们进行治疗,以防止疫病扩散。

——摘编自刘滴川《大瘟疫 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等

材料二 晚清时期,以灾荒为代表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日趋频仍,以瘟疫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代历史舞台。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具有“我本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 和爱国主义情怀。发生重大灾荒时,他们号召社会各阶层人民关注灾区,为灾区人民募捐 灾款和物资,义贩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

——摘编自姜强《近代江南公共危机与社会应对》等

材料三 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2003年“非典”后,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2005年,国 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5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 律法规。汶川地震时,国内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对地震和救灾情况进行了及时、充分、生动的报告,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凝聚到抗震救灾上,激发了整个社会强大的救灾合力。

——摘编自刘亚光《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应对公共危机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简要谈谈你从我国历代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设中获得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疫病防治关系民生福祉,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1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数,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至于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

——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