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瘟疫爆发频繁,往往伤亡惨重。为了做好灾前预防,明王朝设有专用救灾的预备仓制度,疫灾发生后,可以起到平抑粮价稳定市场、减轻灾民负担的作用。对各地出现的疫情,官员必须及时组织人员深入灾区,认真勘察灾情并如实报告。在疫情较轻微的时候,官方只免费向民众施药。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往往饥荒相伴,官方常常施药和施粥相结合。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病死者众多,明朝还创建义家组织助葬,并且疏散大量聚集的工匠、夫役、军队等,降低其密度,减少聚集时间,改善卫生环境,以减少疫情。除此之外.明代在中央设太医院,地方设惠民药局,分工合作,各司所职。政府和医家还重视瘟疫研究.出现了如《痘疹心得》《瘟疫论》等大量瘟疫防治的医书。明代的民间救助在应对瘟疫灾害时,也常表现得较为活跃。除却亲属社会关系之外.非亲属中的同年、同乡、邻里、朋友、同僚、主客等社会关系,以及各种慈善和救济组织在疫灾教助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政府对灾后重建也比较重视。采取安抚政策.抚恤灾民.包括量情减轻或减免地方赋税、徭役、军役负担、赎还被卖男女、制止疫区犯罪、移民到疫区、招抚流民复业等等。

——据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等整理

材料二 1439—1640年间,英国伦敦是当时欧洲鼠疫疫情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15世纪末期英国的防疫组织很不完备.措施也显得零乱分散.大多数是效仿其它国家的做法,防疫成效不大。16世纪以来,都铎政府的防疫立场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相关机构来组织防疫。1578年以前,防疫措施主要由各郡自行制定。为了便于集中管理、统一指挥防疫工作,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根据法令.郡治安法官全盘负责所在地区的防疫工作;各教区牧师、济贫理事会同看守人、检查人、监督人等定期(每周)向治安法官递交疫情报告;郡治安法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疫情和应对措施,并及时将疫情材料整理后汇报枢密院,以便中央及时掌握国家的疫情动向。在严酷的防疫斗争中,英国的防疫预警机制逐渐形成。英国政府还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将“普通税”作为济贫基金,对乞丐和流民进行救济,这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此外,英国政府还颁布了《济贫法》《习艺所法》等一系列法案,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在英国政府和民众紧密配合之下,17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各地所发生的瘟疫明显减少。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应对疫灾措施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防疫对策的演变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对下表解释合理的是
时期疫灾累及的范围(省次)北方(省次)南方(省次)重灾区
三国西晋322111河南、陕西
东晋十六国301317江苏
南北朝391524江苏

A.疫灾的空间分布状况与战争的频繁有必然且直接的关系
B.疫灾重灾区的出现与政府对该地区行政管理的放松有关
C.区域经济开发初期往往伴随剧烈的人口运动和环境改变
D.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导致了疫灾范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348年,黑死病传遍欧洲,给整个欧洲毁灭性打击。佛罗伦萨如地狱一般,无计可施的市民只能举行盛大游行,向上帝忏悔,结果更多的人感染了瘟疫,无路可走的人们开始酗酒玩乐、日夜狂欢,用纵情享乐忘记身边的痛苦。这一变化
A.使罗马教会对欧洲的控制动摇
B.反映了人文主义最初源自自我约束的丧失
C.从被动理性到主动感性的转变
D.导致了欧洲开始对天主教的质疑
2022-04-2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人类在与疫病的斗争中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19世纪以前,欧洲人主要凭借经验或想象对抗疫病。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等,充分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西方医学逐渐凭借实验研究和对疾病实体的观察,建构起生物医学体系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细菌与传染病的关系,采用现代医学技术防治疫病,发明了人工减毒疫苗技术,研制成功狂犬病疫苗等。

材料三:中国免疫规划四十年大事记(部分)

1978年,我国全面实施计划免疫,有4种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免费接种)。

200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和“预防接种证制度”。

2007年,中央财政增加投入25亿元,共有14种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2013年,我国以乡为单位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2018年,我国实现无白喉等传染病例报告;1岁和5岁以下儿童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2)依据材料二,写出19世纪前后欧洲人应对疫病手段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实施免疫规划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如表是中国古代疫灾重心区分布情况统计。据此推断,疫灾重心区的变化主要由于
时间疫灾重心区
先秦两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平原
魏晋南北朝江淮之间和建康地区
唐及北宋时期太湖流域和杭州湾
南宋及元朝时期太湖流域、杭州湾、江西、福建、鄂东
明朝以后太湖流域、杭州湾、江西、福建、鄂东、湖北、湖南、贵州

A.国家疆域的扩展B.农耕区域的扩大
C.自然环境的恶化D.瘟疫病毒的传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