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蒙梭提出将莱茵河作为德法的边界并占领莱茵兰(也称“莱茵河左岸地带”)的建议。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与美国总统威尔逊都反对法国吞并莱茵兰的建议,因为这将严重削弱德国实力。威尔逊向法国政府递交了一个简短照会,解释说法国将会得到一份“与美国签署的单独条约,由美国提出保证,在国际联盟行政院的批准下,一旦法国受到任何由德国发起的未经允许的侵略行动时,(美国和国联)立即给予法国援助”。最后,法国放弃将莱茵兰从德国分离的要求,威尔逊同意战胜国分三区占领莱茵河左岸50公里区15年,以此来确保德国能履行和约义务,莱茵河右岸50公里范围内则被划为非军事区。莱茵兰问题因此在美国与英国、法国的这场交易中解决了。

——摘编自艾尼瓦尔江·努尔买买提《评巴黎和会上的美国对德政策》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亚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加剧了各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1917年,毗邻西亚的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促进了西亚各国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一战结束后,协约国集团英、法、意等战胜国将奥斯曼土耳其的西亚属地几乎全部瓜分。1920年,英国获得了对伊拉克、约旦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法国获得了对叙利亚、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于是,土耳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开始了现代化改革。亚洲其他国家也产生了民族主义组织,有的还建立了共产党。阿富汗、伊朗和西亚阿拉伯国家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摘编自崔连仲等《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巴黎和会上法国与英美分歧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分歧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西亚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之初,英国经济拮据,王国耗尽财源,贵族贫穷没落,却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物价昂贵,酒肉和衣服滞销;内部互相倾轧,对外与法国和苏格兰同时作战,唯一的盟友西班牙由于宗教问题对新政权产生了怀疑,矛盾重重。英国丧失了欧洲大陆的最后一个据点,彻底沦为“海岛”国家,时刻面临海上入侵。掌握权力的女王把焦点转向海洋,制定了对外扩张政策,从财政和法律上支持海军建设;组建皇家海军,充分利用民间航运以及海盗的力量;培养海军人才,变革和创新装备和战术等。但皇家海军中募兵官借助征兵中饱私囊,海军官员间存在严重的裙带关系,底层的水手遭到剥前,生活艰苦。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海军建设契合了当时国家发展的需求,激发了英国传统的海洋意识,掀起了整个国家走向海洋的热情。

——摘编自孙学美《伊丽莎白一世与英国崛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丽莎白一世积极发展海军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丽莎白一世海军建设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单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恩格斯

材料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以及因采用新技术而得到迅速发展的传统工业部门,如炼钢工业等,都要求大量的生产资料,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巨额投资,因而其企业的规模都是很大的。垄断组织在这些工业部门中发展的程度较高,绝非偶然现象。垄断组织是在竞争中形成的。由于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得多,因此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必然是设备精良、经营管理有方的大企业。……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暂时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结果导致价格、利润的普遍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的更加频繁、深刻和持久。恩格斯指出:为了摆脱困境,“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他们中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但是,这种托拉斯一遇到不景气的时候,大部分就陷于瓦解。正因为如此,它们就趋向于更加集中的社会化……”可见,在恩格斯看来,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都是为了“调节生产”而建立的一种经济联盟。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完成:

(1)股份公司通过           筹集资本。

(2)垄断组织是通过兼并或联合建立起来的,兼并或联合的核心是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说明促进工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背景,评述垄断组织产生的过程、实质和作用。要求:回答成文,限180字左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材料一 随着议会制度的不断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进行。1853年发表的《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为建立现代文官制绘制了蓝图。1870年的枢密院令以此为蓝本建立文官制,规定以考试和业绩作为文官录用和晋升的依据。文官制的建立纠正了政党政治中政治分赃的弊病,同时也使国家政策有连续性,不因政府变迁而中断行政过程。

——摘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为了造就有用的人才,传统的科学制度必须改革,这是有识者的共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5年9月,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随后命令各省学政专管学堂事务,并在12月设立学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科举的废除大大加速了学堂建立的步伐。据学部统计,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留学生人数也大幅度增长。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整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中英两国选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指出改革的本质有何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廷废除科举制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
2016-11-27更新 | 97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河池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孔子64世孙。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南巡过曲阜,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他博览群书,喜诗文,精通音律,著有《湖海集》等诗文集。他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该剧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亡悲剧,抒发了作者的兴亡之感,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较好结合。剧本场面宏大,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主要人物也塑造得非常成功。《桃花扇》在京师上演,使名臣故老皆掩映独坐,唏嘘而散,为统治者所不满,孔尚任旋被罢官。

——摘编自《中国戏曲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尚任《桃花扇》取得成功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尚任仕途浮沉的原因。
2023-06-09更新 | 4629次组卷 | 1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严重损害了英国在华的殖民利益。张伯伦抱怨说:“在当前欧洲有两个脾气暴烈的独裁者这种情况下,我们简直经不起同日本进行争吵”。同时他还认为日本不仅可以作为反苏的突击力量,而且可以作为英国在远东牵制美国力量的平衡器。英国报刊不断发表文章,宣扬日本的军事威力,直言日本能够迅速征服中国。英国军队主动从华北和长江流域撤出,把自己所占据的地盘腾出来让给日军,日军很快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1938年,日本20.19%的进口物资来自英国。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奔走于日本侵略军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积极进行劝降活动,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反对,英国的劝降阴谋才没有得逞。中国先后于1937年9月和1938年9月,两次向国联提出申诉,控告日本侵略中国,要求国联对日本实行制裁,英国操纵国联,否决中国要求对日本实行制裁的提案。日本占领广州后,中国与外界的水上交通已基本上被日本封锁,英国开始在缅旬公路上加以阻挠,切断中国从陆上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线,阻止外国货物运进中国,企图迫使中国屈服。英国还大谈中国军事力量的软弱,鼓吹中国难能抵挡住日本的侵略,散痪中国人民的斗志,以免影响英国在印度、缅甸及其他附属国的殖民统治。如果英国不压制中国的抗日斗争,日本不敢贸然扩大侵华战争,更不敢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

——摘编自杨湘海《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据材料,指出日本全面侵华后英国采取的政策及具体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采取该政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英法两国已降到了二流国家的地位,它们不仅不能再依靠自己的实力在欧洲和世界的舞台上指手画脚、发号施令了,而且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都要仰承美国的鼻息。唯独美国跃上了世界霸主的颠峰,形成了取代英法充当世界主宰的基本态势。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来看,苏联在二战中虽然损失惨重,但战争的胜利使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政治成望空前提高。在苏联的帮助和影响下,东欧和亚洲一系列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沈毅《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欧洲各国的抵抗运动都十分关注战后欧洲的命运,希望战后的欧洲有别于一战后的欧洲,能够联合起来,使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战后不久,美苏两国结束了战时联盟关系,拉开了冷战的序幕。冷战把欧洲推到了美苏对峙的前沿阵地,欧洲人的生存与发展都面临严重的威胁,更加感到联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950年5月,法国外长宣布了“舒曼计划”,建议法德两国采取密切合作。1952年8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合终于从思潮变为现实。

——摘编自姜南《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欧洲联合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欧美国际关系的现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联合得以实现的原因。
2022-07-0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长达20年的时间内,各大国之间各自为政,几乎丢弃了合作,这是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雅尔塔体系的创建者有理由吸取凡尔赛体系的教训,他们不应当忘记因没有结成合作同盟而收到战争罚单的往事。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七个大国,到战争结束时只有美国和苏联了,而且美国较之苏联更有优势,美国的力量和财富更具竞争力,但罗斯福却选择了“把苏联纳入新的世界秩序”,共同主宰战后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各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到“安全”是一种稀缺资源,而罗斯福深知“建设一种持久的和平”不能没有苏联的合作。

——摘编自曹胜强《论雅尔塔体系与冷战的关系》

材料二   由于雅尔塔体系规定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这使战后苏联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军事政治势力达到中东欧和远东,东欧产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雅尔塔体系将昔日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决定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战后的联邦德国和法国也认识到没有一个西欧国家可以担当欧洲复兴的重任,只有走联合之路。由此,两国彻底和解,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最终使西欧成长为相对独立于两极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级力量,成为促进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动力之一。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尔塔体系对于战后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9 . 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瀛寰志略》成书于1849年,书中介绍世界各地风土人情,附以欧洲人所制地图,介绍英美民主制度。此书引发朝野震动,痛遭诋毁后,即被遗忘。

——摘编自雷颐《徐继畲的命运》

下面是《瀛寰志略》关于美国历史的介绍: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1)根据材料概括《瀛寰志略》对美国历史介绍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瀛寰志略》一书诋毁的原因。

材料二196011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物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 .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 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直至清代,中国这个“衣冠之国”的服饰表现出以款式、色彩、面料等的不同体现不同等级身份的特色。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编自《中国服饰鉴赏》

材料二 礼乐制度较西周其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周礼》规定了周王和贵族在各种场合的服饰要求,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周礼》中关于服饰的规定,紧紧围绕了周人的治国思想,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且这种变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汉族发现胡服短小紧身、便于活动。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这是汉族服受少敏民族文化影响最直接的特征。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衣冠”。使秦汉以来冠服制得以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占代服饰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西周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双向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